2012年6月12日,《北京晨报》一则“故宫将开放慈宁宫,老职工也从未去过”的消息,让我陷入到沉思中。
“……慈宁宫、慈宁花园等处都是承担着库房功能,从未对外开放过……”,对“从未”一词的使用确实值得商榷。
慈宁宫作为明清两朝太皇太后和皇太后的居住场所,如此金贵的后宫主角出入的场所,悬挂起“闲人免进”的招牌,理所当然。但慈宁宫作为解放后辟为博物馆组成的一部分,当真从未对外开放过吗?
,不仅使我困惑,更加对慈宁宫对外开放的“程度”开始深究探讨起来。
翻阅资料查阅得知,2009年6月24日,“新京报”一篇怀旧文章:“故宫重启文物外交”一文,
“1971年7月5日一大早,故宫博物院神武门上又悬挂了簇新的匾额,郭沫若的这份手书仿佛还墨迹未干,,门外等待参观的人群就已经排起了长队……”。
1971年7月,。
当时邀请了全国11个省市参展,展出的文物精品共1982件,包括1968年河北满城汉墓出土的长信宫灯、金缕玉衣,1969年甘肃武威出土的马踏飞燕,1970年河南洛阳唐墓出土的三彩骆驼,1971年河南安阳出土的北齐黄釉瓷扁壶等等,件件光彩夺目,堪称国宝。
这段美好记忆,。
在慈宁宫,访华的日本首相观看了金缕玉衣、马踏飞燕和马王堆墓帛画。这个展览是1971年故宫重新开放之后隆重推出的新展,,出土了这么多文物,。
短短1分23秒的录像,见证了慈宁宫开放后举办过展览的实况。
正是因为这个展览引起了轰动,时任国家文物局王冶秋局长受“乒乓外交”的启发,开始准备“文物外交”,才有了后来1973年后到英、法、美、日等国展出盛况。
一枚小小的门券,能够“校正”一些认知上的错误,感觉确实不简单,这也是收藏回忆历史的同时,也辩证的提供了一份厚重的答卷。
2016.11.24摘录前期作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