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张老照片:60后70后80后的记忆,回不去的童年,回不去的青春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4-02-05 10:42:06

《童年》歌词: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操场边的秋千上,只有蝴蝶停在上面

很多人都听过罗大佑演唱的歌曲《童年》,小时候的我们盼望着长大,觉得山是青的,水是绿的,只要长大,就能实现梦想。

长大后,经过社会的“毒打”,我们又怀念起那个无忧无虑的童年。

今天小编带大家走进60后70后80后的童年,回不去的童年,回不去的青春,总有一张戳中你的泪点。

在那个年代,物质匮乏,很多居民买煤炭,还需要有煤炭供应证。

一个家庭,一般一个月只能拿70,80公斤的煤炭,以前讲究多子多福,很多家庭都有3,4个小孩,很多家庭的煤炭都不够,需要节约着用。

然后用稻草和玉米秸秆生火,用扇子在煤球炉的封口处进行煽风点火,然后进行煮水煮饭。

如果哪里有公映的电影,大家就会欢聚一堂,其乐融融地看电影。

很多人都看过吴承恩撰写的《西游记》,里面关于“美猴王”孙悟空的塑造,深入人心。

在80年代北京,河南,安徽等地,经常可以看到街头卖艺耍猴的人。

那个时候的人和猴子都很辛苦,耍猴人带着猴子走南闯北,经常一表演就是一天。

耍猴人也是使出浑身解数,卖力耍猴,敲锣打鼓吸引观众停留,但是当时很多人都吃不饱。

很多时候,耍猴人一天的收入连吃顿饭都很难说,如果猴子拿到观众的钱,还会双手做个揖。

前段时间的“毒教材”事件,让人不忍直视,不知道当初是怎么过审的?而且“毒教材”使用10多个年头了,最近才被网友发现。

岳飞是我们熟悉的南宋抗金名将,但是在《小学生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中,岳飞的外貌,根本就是日本武士。

而且“精忠报国”4个字也是错的,应该是写尽忠报国,不知道是不是插画师别有用心?还是刻意为之。

记忆中,60~80后,90后的课本,都是中规中矩,充满正能量。

60后的课本,印刷质量没有现在那么好,不过插图和文章相得益彰,那个时候,课本里的很多插图都是黑白打印,少部分是彩印。

70后的课本封面,虽然封面看起来有些粗糙,但是人物栩栩如生,也很积极向上。

都是一些学生读书,放学的日常生活,比如同学之间互相学习,夏天一起抓知了,或者帮衬父母做农活。

还有80,90后的课本,都是一些英雄故事,人物传记,童话故事。

以前的课本更能体现人文情怀,比如插图《师生情》,《倔强的小红军》等等。

有没有让你一下子,回忆到美好的读书时光。

前段时间不仅网友扒出了“毒教材”,还有一些“毒儿歌”,听起来让人细思极恐。

比如“读儿歌”《有个大姐整十七》,听起来朗朗上口,可是你看歌词,就真的让人一言难尽。

很多60~80后的儿歌,真的是励志又充满童趣。

比如《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儿歌,歌词欢快,体现小伙伴一起划船的团队合作精神。

《歌声与微笑》也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首歌曲,这首歌热情洋溢,轻松欢快,朗朗上口,还登上过春晚的舞台。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这首歌曲,讲述了新生活来之不易,过去很多妈妈种田,割麦子,生活虽苦,但是歌曲给人一种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相信很多人听过这首歌曲。

1965年的歌曲《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相信很多小伙伴都听过吧?

4、60~80后玩过的玩具和游戏

现在的95后,00后生活普遍都比较好,从小就能接触到琳琅满目的玩具,很多都是先进的高科技玩具。

相比之下,很多60~80后的玩具,都比较淳朴,我们喜欢变废为宝,有时候一根木头,一块铁环,一根番薯叶,都可以玩得不亦乐乎。

滚铁环,是很多60,70后喜欢的游戏,有些小伙伴的铁环,就是从废弃的牛车,马车的轱辘上卸下铁箍。

有一个漂亮的铁环,宛如哪吒踩着风火轮一般兴高采烈,和同学比赛的时候,信心也更高一些。

“跳房子”,是一种简单又方便的游戏,只需要一支粉笔,一个沙包或者一块石头,就可以玩一整天。

套上这个塑料护甲套,瞬间觉得自己是后宫老佛爷,特别的有范,后宫三千佳丽,瞬间黯然失色。

而自己才是“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的正宫娘娘。

一根小小的跳皮筋,却可以变得花样玩得不亦乐乎,很多小伙伴经常在下课,周末的时候,相聚在一起。

多少人的童年,玩过这个游戏,生动有趣,又体现团队合作精神。

挑游戏棒,那个时候大家会把吃完的冰棍棒子收集起来,洗干净然后涂上五颜六色的颜料。

这款游戏老少皆宜,简单又充满着无限的乐趣。

玩泥巴,每次下雨之后,都会有一群小伙伴,用手挖出一块泥巴,然后捏成自己喜欢的形状。

有人喜欢大象,有人喜欢小鸟,小鸡等等,长大之后,虽然很多人再也没有玩过泥巴,但是记忆中泥土的芬芳和快乐,却让人记忆尤深。

可乐做的花篮,以前的小伙伴都心灵手巧,一个废弃的可乐瓶子,或者矿水瓶子,都能变废为宝,裁剪成美丽的花篮。

溜溜球很多男生都玩过,不仅要考验眼力,还要摆好姿势,瞄好目标,很多80,90后的童年不是流行炫富,而是他们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内心都很充足。

在60年代,生活条件艰苦,那个时候布料并不充足,很多人购买物品,都需要按人口数量凭票购买。

一个家庭一个人,拥有多少布票,都是固定的,很多大人和小孩,都穿过带补丁的衣服。

很多的妈妈,在昏暗的煤油灯下,一边哼唱着歌曲:“身上链,做状元,身上补,做知府!”,一边用缝纫机,为自己的小孩缝补衣服。

下图是拍摄于1972年北京街头的老照片,在当时很多女生,都是扎着2个麻花辫,穿着带补丁的裤子,和一双凉拖鞋。

有时候鞋子破了,坏了,很多父母就会拿烧火棍烫一下粘一下,鞋子就能继续穿,很多时候,鞋子和衣服,都是破的不能再破,才会选择扔掉。

他们一年四季在田间劳作,粗茶淡饭,却有着最纯真的笑容。

种庄稼,学习兽医知识,聆听老一辈的光辉事迹,在她们的脸上,时常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70年代,几个女生在讨论文学,听录音机,她们低头看书和现在低头看手机的人,形成鲜明对比。

作为女生,她们也要练习打靶,保卫边疆,在马背上的她们,看起来英姿飒爽。

如今生活条件好了,穿补丁裤,破洞裤却成为一种时尚和潮流。

在70年代,好看,实用的中山装成为潮流趋势,中山装给人一种温文尔雅的感觉。

在那个年代,拥有一件中山装,算得上奢侈品,一件普通的中山装都要32元,外加两张工业券。

有时候有钱都不一定能买到合适的中山装,穿上帅气的中山装,你绝对是整条街最靓的仔。

我国著名作家易中天曾经在讲座上说过:蛤蟆镜,体恤衫,喇叭裤,是不良青年的标准着装。

如果男生整个飘逸的长发,穿个喇叭裤、蛤蟆镜、花衬衫,虽然看起来潮流时尚,但是容易被人打上不良青年的标签。

很多80,90后都留过非主流,杀马特的发型,在当时是一种时尚和潮流,如今看来,分分钟钟觉得是不是脑子进水了,当初才选择这种发型。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穿着和标配,那些穿着很非主流的80,90后,一定还听过歌曲《I MISS YOU》,《电音之王》,《江南STYLE》等等。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覆盆子是很多人的童年回忆,小的时候,经常一群小伙伴在田间,山上一起玩耍。

那个时候也不知道这是什么果子,只是觉得这种红彤彤的果子,吃起来酸酸甜甜的,很美味。

后来才知道这种水果叫覆盆子,营养美味又健康,富含多种氨基酸,如今倒有些怀念年少的青春时光,无忧无虑还有覆盆子留在唇齿之间的芳香。

鲜桔水,还记得以前5毛钱,1角就可以买到的汽水吗?鲜桔水形状各异,颜色鲜艳,深受很多80,90后的喜爱。

老式爆米花这一行流传已久, 以前经常可以在街上,看到有人拿着一个灰不溜秋的炮筒子,然后手动摇着手柄,接着一颗一颗的爆米花,就出来了。

只要一个老式的老式爆米花机,一个炉子就可以营生,如今很多人买的都是精装爆米花,老式爆米花已经很少看到了。

西游记中,无数人对“唐僧肉”念念不忘,毕竟唐僧是金蝉子转世!很多人希望能吃上一口,长生不老。

很多人小时候都吃过唐僧肉辣条,现在想起来,虽然是没有营养的“垃圾食品”,但是有时候回忆起童年,还是会忍不住想买一包解馋。

在当时的说法是:“7颗大白兔可以顶一杯牛奶”,很多人经常排队购买,但是也只能买到半斤或几两大白兔奶糖。

如今吃大白兔奶糖已经不是什么难事了,但是让我们怀念的是,青春的时光和童年的味道。

很多70后,80后应该对“麦乳精”印象深刻,在当时能吃得上这种美食的,一般都是大户人家。

“麦乳精”因为方便携带,而且热量高,受到很多人的追捧,只要水一冲就是一大杯。

如今因为市场竞争激烈,面对琳琅满目的食品,大家的选择也比较多,“麦乳精”已经没有以前那么火了,不过还是有很多人,怀念以前偷挖着吃的美味。

年轻的时候,总是盼着长大,穿大人的衣服和鞋子,如今却总是怀念那个无忧无虑的童年。

有没有一样东西,一件物品或者一款零食,勾勒起你对童年的美好回忆?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