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区遛娃,经常会看到宝妈妈们凑在一起,大家聊的也无非都是孩子的发育、成长和教育问题。
在大家七嘴八舌交流的时候,就会有宝妈提出各种各样的说法,比如说,孩子走路早晚的问题,是不是跟孩子的“智商”有关呢?
其实,在不少育儿群里,我们也经常会看到这类话题,毕竟智商决定了一个孩子的上限,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不少家长对孩子的智商,都看得及其重要。
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聊聊,孩子走路早晚,到底跟智商有没有关系,或许跟你想的不太一样哦。
众所周知,每个孩子的发育“时刻表”都不一样,所以说最终学会走路的时间,也有所差别,没有统一的标准。
而且宝宝学走路,其实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在走路之前,他必须获得很多技能,比如说平衡能力、站立能力,以及双腿能够交替承受重量等等。
所以说,每个孩子的大运动发育进度不一样,那么孩子之间走路早晚就会存在差异,只要是在正常范围内,其实都不需要担心。
如果宝宝已经超过18月龄了,仍然还不会走路,而且其他发育生长指标也落后于同龄孩子的话,那么就该引起家长的重视了。
02.孩子走路早晚,跟智商高低有关?研究发现:或许跟你想得不太一样
那么问题来了,孩子走路早晚,到底跟智商高低有没有关系呢?
这可能是很多家长都比较在意的一个问题,那么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早在16年,美国儿科学会旗下的杂志《儿科》就曾经发表过一项研究,他们对599名在2008―2010年出生的孩子,进行跟踪研究。
该项研究发现:孩子独自站立的年龄,与4岁时的认知能力有关。
简单来说,就是与10月龄学会独自站立的孩子相比,9月龄就掌握该项技能的孩子,在认知测试上更胜一筹,分数也就更高。
而在研究最后,也提到:孩子实现大运动发育里程碑的年龄,可能是将来实现各方面发育的基础。
而早在13年,瑞士也曾经发表了一项研究结果,他们对222名健康出生的宝宝,进行了7次跟踪式测试和评估,并且在这些孩子进入学龄期后,每隔2―3年对他们的运动能力和智力进行相关测试。
而这项研究发现,孩子们学会独坐的年龄是在4月龄到13月龄之间,平均是6.5月龄,而学会独走的年龄是在8.8到20月龄之间,平均是12月龄。
而至于说孩子走路早晚与智力的关系,在这项研究中并没有发现什么直接联系,走得早的孩子,后来也并没有更聪明,肢体协调能力也并没有更好。
虽然上述的研究都属于一些小型研究,但是也无疑给我们传递出了一些信号,孩子走路早晚,其实跟未来的智力发展,并没有直接联系。
而至于孩子的智力高低的问题,除了跟遗传因素有关之外,其实跟家长对孩子后天的育儿方式与教育培养息息相关。
关于这个问题,我曾经请教过不少育儿专家,其中我有一个闺蜜娜娜,是做脑科学研究方向的,她给我的一些建议,我觉得真的是干货满满,分享给大家。
娜娜告诉我说:一个智力卓越的孩子,往往具备了两个典型的特征。
而我们想要帮助孩子实现这两点,其实也并不难,只要能够了解大脑是怎么工作的,就很简单了。
其实,我们的大脑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相关区域的神经元就会接收到刺激,从而被触发,最后在紧密联系在一起,只要刺激足够多,那么整个网状结构就会越完整,这个时候,知识也就会牢牢的掌握在我们的大脑里。
就比如说孩子学习乘法口诀,那么只要练习一次,那么相关区域的神经元就会被刺激一次,在经过多轮刺激之后,那么这个网状结构就长好了,孩子也就记住了。
所以,简单来说想要提高孩子智力,一是给孩子多点刺激,也就是让孩子多去接触知识,有趣的事情,二就是创造机会,让孩子自主解决问题。
那么针对小孩子来说,什么样的知识刺激,是符合孩子的心理认知的呢?什么样的问题,又是孩子可以调动大脑去解决,并且能够增强自信,提高成就感和学习兴趣的呢?
娜娜给我推荐了拼图游戏。
她说之前有科学家做过研究,选了一些三四岁的孩子,让孩子在家里进行拼图游戏,结果在持续了11个星期之后,发现这些孩子的智商提高了7个点,而对照组,没有玩拼图游戏的孩子,智商无明显变化。
而之所以拼图游戏能够有如此之大的效果,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娜娜告诉我说,在孩子玩拼图的过程中,需要手眼脑三者协调,共同协作,才能完成,而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大脑神经元就能接收到各种刺激,从而让孩子的大脑潜力,得到有效开发。
在玩拼图的时候,孩子需要通过视觉和思考能力,来辨识手中的拼图,和整体拼图之间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不但锻炼了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建立了事物与事物之间的联系,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以及有了平面组合概念。
那么等于说获得的知识和能力是非常多的,对大脑的刺激也就足够明显。
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我们知道,注意力集中的孩子,往往能有更高的学习效率,以及更好的学习能力,而拼图就是一个培养孩子专注力以及耐心的游戏,不但符合孩子的心理认知特点,更能够引起孩子的兴趣,让孩子沉浸其中,收获无穷。
其实,一个人的智力包含各种维度的能力,如果孩子能够获得这些能力,那么在学习和成长上就能快人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