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那么多教育的道理,还是不知道如何与孩子沟通?还是不知道如何帮助孩子成长?
这位意大利历史上的第一位医学女博士,运用自己的教育理念在贫民窟创办“儿童之家”,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神奇的儿童”。
小编精选了14条教育箴言,一起学习如何走进儿童的心灵世界,和孩子一起生活、一起成长。
快乐不是教育的唯一目标,一个人应该通过教育获得能力和性格上的独立。
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掌控自己的命运。这也是儿童在童年时代的发展所带给我们的启示。
当成人放弃对儿童的压制,试着去研究和了解儿童精神世界的外在表现时,就能够清楚地体会到,儿童的内心世界远比成人认定的要丰富而成熟得多。
如果儿童还不具备自我控制的能力,他们得到的自由就不是真正的自由;
如果儿童做事没有规律,是因为曾有人随意地强迫他们去有规律地做事情;
如果儿童懒惰,是因为他们曾被强迫去工作;如果儿童不听话,是因为曾有人强迫他们去听话。
在一个真正属于儿童的地方,儿童会尽量好好表现,注意自己的举止,控制自己的行为。
在这种情况下,儿童不需要外在激励就能够不断地自我完善。我们能从儿童的脸上看到全新的喜悦和骄傲;
偶尔还会看到一种无法形容的得体礼仪,这些都说明了儿童天生就能够改进自己的行为,而且他们也喜欢如此。
在旧式教育和一些较为人知的教育方式中,孩子并未被视为真正的人。在他们生命的最初几年,孩子往往被迫去适应大人的社会;
因而完全背离了孩子的天性。在这些教育形式里,孩子只是一个“未来式”而非“正在进行式”。
源自于儿童神奇内心世界并自然流露出来的自发性,长期以来都被成人的强势和不合时宜的干预死死地压制住了。
成人认为每一件事情自己都能够做的比孩子好,想当然地把成人的那一套行为模式强加在儿童身上;
强迫儿童放弃他们自己的愿望和行动、顺从成人的意志、服从成人的控制。
下面是一些为孩子布置环境的原则:
照片要贴在他们视线所及的高度上,让孩子能够不费力的看到。
家里面的东西要让孩子都能够使用,还要让孩子多参与一些家庭的日常事务,比如穿衣服、梳头洗脸,甚至扫地、清理地毯等。
孩子自身有一种能控制自己内心生活的东西:这就是他自我发展的能力。正是这种能力,引导他去触摸某种东西,去熟悉它。
而我们却对他说:“别碰。”他到处跑动是为了能够走得稳当,我们却叫道:“别跑。”
他问我们问题是为了获得知识,但我们却回答:“别烦人。”
如果我们对儿童进行观察就会发现,他们总是想扩大自己的独立范围,总是希望根据自己的意愿行事,想自己拿东西,想自己穿衣服脱衣服。
这些都不是我们要求儿童做的。他们的愿望是如此的强烈,以至于我们常常本能地想去阻止他们。
但我们要知道,我们阻止的不是儿童的行动而是自然的法则,儿童的行为是由自然法则引导的,儿童是在遵循自然的法则行事。
与儿童最亲近的人――母亲或是老师,反而成为在儿童人格形成过程中最可能对他们造成危害的人。
正是成人,让孩子变得疑惑、叛逆,什么都不会做;是成人剥夺了孩子旺盛的精力,压抑了孩子独特的个性。
成人急切地纠正孩子的错误、弥补孩子的心理缺失、完善孩子的性格缺陷,却不知道孩子的这一切问题都是由成人造成的。
母亲必须要回归自然。母爱也是一种伟大的自然力量,应当为科学家所重视,致力于这种研究,并协助母亲重新恢复她们失去已久的本能。
我们应该教育母亲学习这种知识,让她们能够从孩子一出生就给予他们心灵的保护;
而不是把孩子交给受过训练的护士,尽管那种护理非常讲究卫生,但那只是在表面上满足孩子的生理需要。
实际上,孩子在这种照顾下,很可能因为精神困顿或心灵匮乏而死去。
当为孩子提供了他们所需要的一切条件后,我们必须做的就是控制自己盲目帮助孩子的冲动,跟孩子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要总是去干涉他们,当然也不能漠不关心。
当孩子专心地去做他么眼中非常重要的事情时,他们会非常安静,乐在其中地享受属于自己的快乐。
这时,我们什么也不需要去做,只需要站在孩子的旁边默默观察他们。
孩子的恐惧和说谎一样,也是由被迫顺从引发的。这种情绪对孩子造成的伤害,远比其他情绪反应更为严重;
因为它会使孩子的想象与感觉发生混乱。这种情绪上的混乱常常发生在缺失内在发展机会的孩子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