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之路充满着无证驾驶的“司机”。没有驾照不能开车,违规要罚款。然而,做父母却不要任何培训,也不需要证就可以自行其道了。实际上,做父母比开车要复杂一百倍、一千倍。一个孩子的方方面面,从生理到心理到养育方式,从知识的学习到人格的养成,是一门大学问。但是,我们不需要接受任何培训就可以做父母,就可以对孩子发号施令,如果一个国家这样的“司机”充斥在我们的国土上,这个国家一定是危险的。
童年是人生最神奇的阶段,经常能听到这样一句话:童年的秘密远远没有被发现。在我们人类的历史上,相当长的阶段没有把儿童当作人看。我们的历史书里面有写儿童吗?很少。我们都是宏大叙事理念,儿童从来都是缺位的。从文艺复兴以后开始看到儿童,开始把儿童当作人看,开始尊重儿童。特别是有了联合国的《儿童宪章》以后,我们不得不把儿童当作一个人,当作一个独立的人,尊重他的人格。
事实上,童年,对人类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我们并不清楚。对做家庭教育的人来说,我们要非常深刻地意识到一个问题:儿童对我们而言还是一个黑匣子。如果我们真正认识儿童,整个世界都会不一样,整个教育就会不一样。儿童的很多神奇之处、伟大之处我们没有认识到。儿童是怎么认识这个世界的,儿童的个性又是怎么形成的?我们必须很谦卑地承认这些问题没有认识。所以在一定程度上,由于对我们教育对象的不认识,造成了很多教育上的失误,很多教育方式是没有根据的,只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很多教育是没有建立在对孩子真正的、科学的认知背景下,当然,有时是因为科学本身还不成熟。
我们一直倡导给孩子幸福,但是我们给孩子的是什么幸福,是希望他当下不幸福,去达到未来的幸福。不是吗?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鞭子本姓竹,不打书不读……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实际上幸福和不幸福有四种排列组合:现在幸福,将来也幸福;现在不幸福,将来幸福;现在幸福,将来不幸福;现在不幸福,将来也不幸福。我们的老师、父母几乎都选择第二个:现在不幸福,将来幸福。为什么不能让孩子现在幸福将来也幸福呢?
我们要自觉地意识到:尊重童年。有了一种对孩子当下生活的尊重,对孩子本身作为人的尊重,我们很多教育方式自然就会变化。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教育是一种信仰,一些基本理念的建立。对儿童的基本认识,或者正确的儿童观,是我们教育的一个起点,也是我们整个家庭教育的起点。
我曾经写过一首小诗叫《教育的理想和理想的教育》,用简单一句话来说,我希望所有的老师、孩子和父母都能过上真正意义上的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有很多家长对于教育的态度过于功利,眼睛只盯着分数和好工作,培养出的就是单向度的人。人本身应该具有的素质——对自然的热爱、对社会的关切被大大忽视了。而社会是多元的,需要具有不同能力、不同个性的人。
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建筑人格长城。影响终生发展的因素中,分数并不是最重要的,起着制约作用的是品德、品格,是做人的快乐,是受人欢迎、尊重,而不是知识学问。点点滴滴的影响,将会对人格的健全发展奠定厚实的基础。过多关心孩子的学习,甚少关注他的品德,这样的教育理念、方式令人忧虑。
我的孩子小时候也拿过家中东西,但我们让他知道犯这种错误受到的处罚远远胜过考试学习知识的失败,让他知道了爸爸、妈妈不是很看重分数,而很重视品德,使他成为了一个谦和的人。
行为习惯的养成也是很重要的。我的孩子小时候整天丢三落四,今天买的尺子明天丢,到三年级骑车上学,钥匙也常丢,常要我们送。怎么行!后来我们决定:钥匙再丢得自己跑回来拿备用钥匙。四年级还这样,他自己把车扛回了家。那得花多少时间和精力呀!但换来的是钥匙再也不丢了。所以,父母应充分重视品德、习惯的养成教育。
我们要让所有的孩子都成为英雄,唯一的可能性就是帮助他,让他成为他自己。让每个孩子在学校里发现他自己,能够和那些最美好的东西相遇,能够找到他自己,最后成就他自己。作为父母亲来说,千万不能要求所有的孩子千篇一律,所有的孩子都成为同一个样子。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帮助孩子找到他自己,这才是最关键。过度关心照顾,结果造成很多长不大的孩子。过多的限制干涉,也限制了孩子潜能的释放。
父母是最容易犯错的老师
人生有两次真正长大的机会,一次是成为父亲,一次是失去父亲。成为父亲,开始你对家庭肩负责任,对未来挑起重担;失去父亲以后,你所依赖的人走了,你的担子更重了。父母对于孩子的影响非常大,父母不教育孩子,孩子会变坏,但是,如果父母用错误的方式教育孩子,孩子会变得更坏。
家庭教育非常重要,但是父母也是最容易犯错的老师。我们常常看到不少一年级孩子的父母,跟老师说的第一句话是“孩子就拜托给你了”,似乎意味着孩子跟自己没有关系了。事实上,无论孩子在哪里,总是离不开父母的影响和教育,甚至餐桌上的一句话都会折射在孩子的心理上。
我总结了家庭教育中父母最容易犯的几个错误。
望子成龙没有什么不好,哪个父母不这样?但问题出在标准上。大家都知道,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不一样的,但是我们的教育用的却是同一个标准,即哈佛的标准、北大的标准、清华的标准,其实就是分数的标准。事实上这个方向就错了。应该让孩子成为他自己,只有成为他自己,他才能生活得幸福,潜能才能得到发挥。父母要知道孩子最喜欢什么、最合适什么,这才是最重要的。
现在我们的教育就是一卷遮百丑,只要分数好,其他都可以做手脚。在家里只要孩子考得好,奖励就来了,甚至告诉孩子不要把自己的学习方法教给其他的孩子,不要把自己的好书借给其他的孩子。孩子渐渐地变得越来越自私,越来越只关注自己,甚至对家人都不关注,这样的孩子能走多远呢?如果教育不关注人的品格发展,这样的教育肯定走不远。
现在大多数的父母在成为父母之后,就没有成长的动力了,很多家长觉得自己在职场打拼已经够累了,回到家里又要做家务,没有精力和孩子一起成长,而这样恰恰使孩子无法成长。好父母不应把教育孩子当作是枯燥的责任和义务,而应该当作是自己人生的一种乐趣和享受。只有享受教育的人,才能演绎教育的精彩。对于父母来说,要进入童年的“神秘之宫”,就必须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一个孩子。只有这样,孩子们才不会把父母当成一个偶然闯进他们那个童话世界之门的人。
规律一:小学阶段孩子的大脑仍在继续快速发展
孩子在进入小学阶段后,虽然大脑的发展速度不如婴幼儿时期那么快,但小学生大脑的发展速度仍快于身体其他部分的发展。所以,我们会看到,孩子的行为和思维等越来越灵活,反应也越来越快。
规律二:不同脑区的功能作用不同,发展成熟的速度也不同
不同的脑区有各自明确的功能,发挥着不同的功能作用。例如,左脑更多地负责思维中的逻辑性。理性因素和语言表达能力;而右脑更多负责创造性思维、情感和直觉反应等。
不同的脑区不仅发展速度不同,其所需的时间也不同。相对而言,小学生的额叶、边缘系统等脑区仍在持续发展,而运动等脑区功能的发展相对较成熟。例如,额叶负责注意力和自我控制,它的发育一直持续到青春期,因此小学生注意力集中维持时间较短、容易分心;而中学生的专注力要比小学生强,但也存在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容易冲动等特点。
规律三:小学生的大脑具有很强的可塑性,通过后天的学习能促进大脑的发展
在小学阶段,孩子大脑的结构、功能仍在持续发展。经常得到训练和刺激的脑区变得越来越发达,而某些未被激活和极少使用的功能则会慢慢减弱和萎缩。
小学生的大脑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而通过后天的学习能较大改变大脑的结构,促进对应脑区的发育。只要得到合适的训练和学习,就能有效地促进大脑的发育,改变大脑局部脑区的结构。
例如,有研究者对学前到小学二年级孩子进行了长达四年的追踪研究。研究发现,在脑区和结构方面,长期接受音乐训练的孩子明显要比一般没有接受音乐训练的孩子更为发达。
规律四:间接的学习同样能激活相应的脑区,促进大脑的发育
除了后天直接的学习和训练能促进大脑的发展,间接学习同样能促进大脑的发育。这里的间接学习是指孩子在社会交往中,通过观察他人的言行举止,从而学习到新知识。
首先,负面情绪会影响和阻碍大脑功能的实现;其次,情绪调节能力也会影响大脑的发育。因此,家长有必要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和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避免孩子长期处于负面情绪、阻碍大脑的发育。
即使不是教育工作者的家长,或多或少也会看出或知道一些男孩女孩在大脑发育方面的不同。民间也有女孩要比同龄男孩更懂事更乖巧的说法。这其实反映了男孩女孩在大脑是具有较大的差异。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男孩与女孩的大脑存在较大的差别。以负责注意力和自我控制的额叶为例,男孩的发育速度就要比女孩更慢,因此,男孩通常在性格上比较调皮冲动,经常管不住自己;相比较而言,大多数女孩就更文静的多了。
由于男孩和女孩大脑发展的不同,导致男孩更“晚熟”,容易成为老师和家长眼中的“问题孩子”。
规律七:饮食营养和睡眠质量对孩子大脑的发育有重要的影响
孩子所处的外界环境也会对孩子大脑的发育产生重要的影响,其中包括饮食营养和睡眠。饮食营养对人的身心健康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同样,睡眠质量也会极大地影响着孩子大脑的发育,充足的睡眠对孩子大脑的发育很重要,有助于提高孩子的学习记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