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成年以后的心理状况和他儿童时期的心理状况有着密切的关系。家长们往往并不清楚为什么孩子会出现心理问题,为什么孩子会沉迷手机游戏而不愿意上学。有的孩子和家长沟通没有问题,但是一到学校就不讲话,或者处理不好与其他同学的关系,甚至会有破坏行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那么,这就要求我们关注年轻一代的心理健康。下面,我们从五个方面来讲亲子关系与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
一、零到三岁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
生命不是始于分娩,而是在受精卵着床之前,胎儿已经对母亲的情绪和生理状态极为敏感。孕妇处于愉快平静的情绪状态时,胎儿的活动保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十月怀胎时,妈妈的声音、妈妈的味道是和胎儿紧密相连的。因此,家长们尽量在孩子出生以后亲自抚养,而不是送到其他地方寄养。在孕产期,孕妇的心理健康、家庭的和谐、家人们的支持与理解,都非常重要。
在孩子还未出生时,家人们可能对孩子的性别有所期待。比如,内心期待是男孩,结果出生的是女孩,家里人可能给这个孩子起了一个男性化的名字,并将她打扮成男孩子的模样,这可能会让孩子对性别产生困惑。当然,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都会说:“不论男孩女孩,我们都喜欢”。这种心态非常重要。
弗洛伊德认为,要了解病人内心的冲突,就需要探究病人童年期的成长经历及不良的适应行为等,是如何对今后的成人生活起到作用的。如果孩子在三岁以前被寄养在其他地方,孩子就会有被抛弃的感觉,他们会认为父母不喜欢自己,认为自己没有价值,也不重要。孩子与母亲分离会带来一系列问题,比如哭闹、不吃饭、咬指甲等。如果孩子已经出现这些问题,家长首先要理解并接纳这些行为,要温声细语地和孩子讲话,因为孩子渴望的是被关注、被疼爱。家长做好这些,孩子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就会慢慢解决。需要注意的是,这些问题不可能在短期内就解决,家长要有耐心,并认同理解孩子内心的感受。
孩子几岁断奶合适呢?我们一般建议在孩子两岁的时候。家长需要注意三点:一是尽量母乳喂养;二是在孩子六个月时要自然地添加辅食;三是至少母乳喂养到两岁。有的家长认为母乳在八个月以后就没有营养了,就可以不用母乳喂养了。但实际上,母乳喂养能够带给孩子安全感,这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们建议母乳喂养到孩子两岁,更多是从孩子的心理层面来讲的。此外,在孩子三岁以前,母亲尽量不要与孩子分离。
在和孩子讲话时,家长应尽量用成人的语言和孩子交流,而不是说“吃饭饭、吃面面”这种话。在跟孩子交流时,可以把他当成“小大人”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