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信任和谐关系的理论和实践 ——以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为例 尚大超,金炳镐
作者简介:尚大超(1989一),女,黑龙江肇东人,中央大学中国理论与政策研究院硕士研究生; 金炳镐(1950一),男(朝鲜族),内蒙古大学兼职教授,中国统一战线研究会宗教理论甘肃研究基地研究员,中央大学中国理论与政策研究院教授,主要从事理论与政策研究。 信任和谐的关系是国家团结与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础。本文以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为例,探讨在少数聚居区发展过程中构建信任和谐的关系问题。 一、信任和谐关系的理论基础和现实需求 (一)信任和谐关系的理论内涵 信任在心理学中是指一个人对他人或他物的安全感,是个体对周围的人、事、物感到安全、可靠、放心的一种心理期待,是个体心理社会性发展的一种过程和状态 。 和谐是指对立事物之间在一定的条件下,具体、动态、相对、辩证的统一,是不同事物之间相同相成、相辅相成、相反相成、互助合作、互利互惠、互促互补、共同发展的关系。 和谐发展,包括各互利共生、互惠共存、协同合作、共同发展。各和谐发展是各间共同的目标追求。各和谐共进是各在自身发展中,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的共同发展;是各在共同发展中,既各自力更生,又间互相合作、互利共生的协同发展 。 信任和谐的关系,是指各在交往中以相互信任为前提,承认和尊重各文化、利益多元化,强调各的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信任是和谐的前提和基础,和谐是信任的结果和反映。间相互信任,则易于理解和接受对方,有利于促进和谐交往,有利于团结;反之,间互相猜忌、不信任,则容易造成之间的戒备、隔膜与纷争。 (二)地区建立信任和谐关系的现实需求 关系对少数聚居区的稳定发展至关重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自古就是一个多混合杂居的地区,早期有壮族、彝族、苗族、瑶族、傣族,之后相继有汉族、回族、白族、布依族、仡佬族、蒙古族迁入。该州有11个世居,少数人口占总人口的57.3%。文山州素来用老、少、边、穷、战、山来形容。经济发达程度不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也较低。众多少数居住在这里,在频繁的交往中,有一些社会矛盾如果处理不当,,影响地区的稳定。更值得注意的是,我国正处在从传统社会转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时期,民众都经受着各种利益关系调整和重组的阵痛,危机感、失落感、新的不平等感便会不可避免地产生,这时候地区关系中的矛盾和问题,更值得特别关注。近些年来,。从这个角度看,地区的稳定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而信任和谐关系是地区社会稳定的可靠保证。如何使少数聚居区的间和睦相处、共同发展,是值得我们思考的议题,而信任和谐关系是地区社会稳定的可靠保证。2011年9月15日,第六届全国理论研究生学术研讨会在新疆大学召开时,中央大学中国理论与政策研究院教授金炳镐就表示,当前,理论研究需顺应社会发展,建立信任和谐关系问题是理论研究的迫切任务。理论研究要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 二、文山苗族壮族自治州建立信任和谐的关系的实践 2014年8月份,我们走访了文山苗族壮族自治州砚山县的白泥井村、一字桥村、苗族村寨响水龙村和彝族村寨普者黑仙人洞村,下文阐述该调研地区建立信任和谐关系的实践。 (一)解决迫切的民生问题是建立信任和谐关系的基本条件 的关朴实和略带无奈的生活状态的倾诉,这对我们的视觉和听觉都有极大的触动。村寨里大多数人家的房子都是土坯房,年久失修,卫生条件也较差。村寨里大部分未成年人都没有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就外出打工了。文山州的少数生活品质真的亟待提高。在访谈过程中,我看到了他们脸上的无奈,也隐隐感到了他们在面对我们时那本不该有的自卑感。但这也可以理解,这或许就是人性使然,当感觉自己处于一种生活状态的谷底时,都会有的自卑感吧。这种状态下,村寨里苗族和壮族的村民,与临近相对较发达的汉族和其他交往时,心里就会有一种自卑感,这种自卑感不是来自于对本的文化和身份的不认同,而是来自于他们在物质生活方面所处的明显劣势。这种复杂的心理状态,没有办法让当地的各少数达到一种心理上的相对的平等。在文山州,建立信任和谐的关系就有一定的难度。如果不深人地区,就不能深切体会到少数真正需要什么。在文山的苗寨和壮寨,他们可能并不十分迫切需要高考加分政策,因为好多未成年人都没有上完初中就外出打工了。村寨里没有几个人有机会去享受高考加分,因为他们连温饱都没有解决,就没有那个高度去享受高考加分的优惠政策。他们更需要的是解决民生问题,或者说脱贫问题,从这个角度人手,汉族人民帮助少数脱贫致富,更容易取得少数对汉族的信任。 (二)加强旅游景区开发中的信任合作,促进信任和谐关系的建立 发展是关系的主题。信任和谐关系是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文山州著名的4A级景区——丘北普者黑景区,位于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丘北县境内的普者黑村,辖普者黑、仙人洞、板桥、水围营等10个村民小组,属于滇东南岩溶区,是发育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以“水上田园、彝家水乡、湖泊峰林、荷花世界、岩溶湿地、候鸟天堂”六大景观而著称。底蕴丰厚的文化是该景区的特色,壮、苗、彝 等少数浓郁的民间文化,构成了普者黑旅游文化的主流。如壮族的壮剧、纸马舞;苗族的芦笙舞;彝族的弦子舞、竹竿舞,以及各种刺绣、银饰手工艺、服饰、饮食等民间艺术。 此次调研小组也有幸来到了该景区,并在仙人洞村和该自然村的村长进行了一番访谈。我们了解到,仙人洞村是彝族村,村中只1户汉族。该村大部分村民以旅游业及其附属产业为生。谈到当地的发展及其前景,打算将该村建成特色旅游村。面对现状,村长也很惆怅。由于近年来的宣传工作开展良好,普者黑景区已经驰名全国,旅游旺季时游客的承载量超出了景区的接待能力。换句话说,开发程度还不够,各种旅游配套设施还不完善。这次我们实地考察也有所体会,该景区景色宜人毋庸置疑,但是各种配套的基础设施,以及服务理念和意识较全国其他发达旅游景区还有一定的差距。在这种情况下,进一步开发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以该村的管理者为代表的一些彝族村民,并不想与其他或者汉族的开发者一起开发家乡,表示出了极大的抵触情绪。他们认为,要保留彝族原汁原味的特色,就不能与其他一起开发,即便这些开发者有充足的现金和先进的管理理念。该村一些村民对其他的开发者存有不信任感,他们担心非本的文化意识进人到地区的开发中,会更多地注重经济利益和迎合各地游客的需求,导致彝族特色的削弱,害怕各种非彝族的现代化的东西掺杂其中而使“味道”不纯正。这种强烈的文化保护意识一直贯穿于访谈过程中。对这种情怀,笔者为之感动,但不禁让笔者思索——“味道”和旅游开发之间的尴尬,这期间的各种拒绝合作开发的意识,表达出了间的某种不信任。由于这种不信任,或许会导致该景区发展的缓慢进而影响当地彝族民众生活水平提高的速度。这种担心也是可以理解的,文山州广南县的坝美风景区就是由于开发不当,使得世外桃源般的壮族风景区有过多现代化的影子,而让人不免丧失了些许兴致。因此,在景色宜人的少数地区怎样合作开发,便是需要我们思考的了。笔者认为,建立信任和谐的关系是前提条件,合作的前提就是信任。 (三)有效落实政策,促进信任和谐关系的建立 权利是关系的热点。此次进入响水龙村采访,有一名四十多岁的大叔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对我们的采访很抵触,我们甚至都没能走进他家的大门。我们说明来由,想了解当地政府对少数的扶贫优惠政策有哪些以及落实情况,他气愤地对我们说:“没有任何优惠政策,我们没有享受到!”还说:“你们来这里做什么?你们调研能解决什么问题,都是走个形式,谁会听你们反映情况。”情绪中带着对我们的不信任,有一肚子的怨气,但也不敢完全吐露。言语中表现出了对政府扶贫工作的不认可,对我们调研能力的不信任。看着他窘迫的家庭环境,是可以理解他的心情的。就此,我们前往文山州扶贫办公室调研,了解到政府对少数特困地区的扶贫工作投人力度还是比较大的,比如整村推进、整乡推进政策,小额到付贷款政策、异地搬迁政策以及劳动力转迁培训政策等,并每年拿出3000万作为专项扶贫资金。像这位大叔这样的情绪,主要的原因是政策的推进和群众享受该政策的不衔接,导致群众对政府的不信任,认为政府不为老百姓的生活大计着想。政府和群众的不衔接,政策执行时操作上的漏洞是导致群众不信任政府、误解政府的一个重要原因。文山的岩溶地貌,致使土地贫瘠,靠天吃饭的少数农民如果享受不到政府的照顾,得不到应有的关注,很容易激起社会对立的情绪,加之其少数身份,容易将不满情绪演化为情绪,这种不和谐因素极易诱发不稳定事件的发生,影响该地区的关系。 三、对文山苗族壮族自治州进一步建立信任和谐关系的建议 (一)内生性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提升州内各族人民的幸福感 消除自卑感,提升幸福感,有利于建立信任和谐的关系。因此,改善民生是重点。 1.调整产业机构,增加就业率 文山州境内土地总面积31456平方公里,山区和半山区占97% ,岩溶面积占51% 。土地面积22.6万公顷,人均土地少,且多为喀斯特地貌,石漠化严重,保水困难,生态承受能力弱。该州城镇化率低,城市数量少,在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中,无法很好地吸纳剩余劳动力,农民失业问题严峻,这些因素严重影响州内的和谐稳定。适时调整产业结构,迫在眉睫。文山州政府近几年调整工作方向— —利用该州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风情,进一步开发第三产业,完善旅游产业链,以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利用文山州内丰富的金、银、锡、钨等矿产资源,发展工业;利用珠江、红河两大水系的水能资源和开发潜力较大的风能、太阳能资源,发展能源产业。 2.完善上海对文山州的支援方式 少数地区发展经济,要坚持自力更生与国家帮助的合理结合。文山苗族壮族自治州是边疆地区,由于战略需要,该州较其他地区晚发展了许多年。由于发展速度的滞后,仅靠自身的努力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很困难的,必须依靠国家和发达地区的关心和帮助。秉承可持续发展、协调发展、和谐发展的理念,贯彻落实上海对文山州的对口支援工作政策,增进相互间的经济互补,既加强了东西部经济的联系,又增强了中华的向心力、凝聚力,,。让援建工作者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让支援文山州变“输血”为“造血”,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实现经济的内生性和自主性的增长,从根本上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增强文山州各信任和谐关系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增强文化契合,加强沟通,在实践中坚持“共生”信任和谐意识 文化之间不仅仅只有对抗的形式,“我们必须学会从其他的文化中汲取有效力的养分”。在文化交流过程中,涉及到不同文化碰撞和影响的问题,既要反对间的强制同化,也要反对文化的复古主义和保守主义,避免文化的现象制约关系、影响发展 。在不同合作开发风情的旅游景区方面,要加强文化的交流,以尊重传统文化为前提,以诚实守信为原则,各自发挥优势,共同开发,以达到共生与繁荣,这将有利于之间的交往了解,促进之间的信任与和谐。 建立信任和谐的关系,首先,要尊重各语言、文化、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尊重心理感情,维护形象,这也是产生信任心理的前提条件。其次,要坚持“以现代文化为引领”,协调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形成基本的价值认同和广泛的社会共识,构建文山州的多元“共生”和谐文化的价值体系,凝聚各族人民的精神和力量,大力发展一体多元、交融和开放、具有文山特色的现代文化。再次,增加各文化间的交流与对话,互相了解彼此和谐意识,在类同性中相互深化和发展,寻找各间和谐意识的正确契合点。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共生”的和谐共识,深化各族人民的和谐记忆,增加文化认同归属感,实现人与人的和谐、区际和谐、社会和谐。全面正确贯彻党的政策,减少少数群众对政府的误解。 党的政策体现了性和区域性、历史性和现实性的统一,全面正确贯彻党的政策,真正落实关系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提高基层干部的执行力和落实力,减少“政策缩水”现象,增强政府与民众的和谐沟通联系,促进地区的大发展大繁荣,“促进各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三)创新社会管理体制,优化社会综合环境 和谐关系往往是从相互之间的信任交往开始的。信任是和谐的前提和基础,和谐是信任的结果和反映。要培养各间的相互信任,必须要有一个合理的社会环境。在社会转型时期,首先,,,在与矛盾中总结经验教训,找出不和谐因素的症结。其次,,搭建良性互动平台,平等和谐对话与交流,化解矛盾,是建立信任和谐关系的关键。同时,要切实解决各人民的现实问题,取信于人民。再次,大力宣传各间要诚实守信,培养构建和谐关系的意识。 注:参考文献从略。 【文章推荐】张会龙 【责任编辑】万钰莹 ,,交流课题申报与论文写作的经验。欢迎各位专家批评、指正、荐稿和自荐。联系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