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仙李十二白同学为何一生都在自荐?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2-07-06 13:59:17

诗仙李十二白同学为何一生都在自荐?
文/柳七公子
大唐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名垂青史的诗仙、谪仙人李十二白,是大唐第一风流才子。给我们留下了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可是他为何一生没参加科考?而选择了毛遂自荐?


李白出生在盛唐,朝廷通过科举制为朝廷选拔人才,象和李白同时代的很多诗人都是通过科举入仕,象王维、王昌龄、岑参等都是进士及第。


可是为什么李白终其一生都没有参加过科举呢?而是剑走偏锋不走寻常路?除了自荐就是四处找门路?


难不成真的是天生我才必有用?他天生就恃才傲物,藐视一切,根本就不把科考放到眼里?


在唐代一般想要做官一般有两条途径,一要有人举荐,二参加科举考试。


科举制从隋文帝杨坚朝代开始,至盛唐,已经非常盛行。


莘莘学子苦读寒窗就通过这样一级级的考试来做官,实现自己报效朝廷的人生理想,换句话说,就是国家选拔人才的体制已经定型。


而且到了李隆基时代开元、天宝年间已经非常正规、严格。比如学子的出身这块儿,要写清乡籍所在地,父祖的名字和职业。


还有一条就是生意人,或者家里有生意人,不许做官。生意人的范畴很广,比如,戏子、吹鼓手、理发的都没资格参加科考。


李白,比别人更渴望建功立业一展雄才。


关于他的出身,很多研究李白的人说,他绝对出身于富商家庭,看他的诗就知道: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他貌似自从少年就不愁衣食,四处游历,仗义疏财。金钱貌似在他眼里真的是粪土。


《新唐书》载,李白为凉武昭王李暠的九世孙。


大家知道李世民贞观修史时,就把自己家的老祖宗上溯到凉武昭王这一脉。所以,李十二白同学很可能与李世民同宗。因为老祖宗李建成和李元吉的缘故,李家才被迫从中原牵到了西域。


但是这种说话也被人推翻。


所以说,李白家的祖籍为今甘肃天水,隋末牵至碎叶城(今苏联境内)。李白五岁时才跟着父母牵到了今四川江油。这倒是可以说得过去。


说李白出身贫寒,年轻的时候,成了斗鸡徒,然后杀了人,然后才举家避难来到四川。可能缘于李白家世不清不楚,所以才没资格参加科考。


但是说李白不想做官那是假话。他平生貌似一直走在自荐的路上。


他给很多人地方官写过自荐书,然后附上自己的大作。希望能有伯乐能识得他这匹千里马。


著名的《上韩荆州书》《上安州裴长史书》等。


在《上韩荆州书》写道: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


整篇文章文采四溢,但象注了鸡血一样,可以感觉到李白同学那饱满高涨的热情,先把韩荆州礼赞一遍,讴歌一番。

“您是那么令人敬仰爱慕,您有周公那样的作风,又亲做了吐哺握发之事,所以天下豪杰英才都争相奔走于您的门下。”

很肉麻吧?然后开始王婆卖瓜。十五爱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云云。

十五岁时我爱好剑术,谒见了许多地方长官;三十岁时文章成就,拜见了很多卿相显贵等等。

韩荆州,名字叫韩朝宗,时任荆州大都督府长史兼襄州刺史兼山南东道采访处置使,他以善于提拔青年才俊而闻名朝野。

曾经提拔了李白的朋友,“酒中八仙”中的崔宗之等人入朝。但是喜欢甘做人梯的韩荆州,接到李白的信后,却保持了沉默。

李白,这时更象一个自负的文学愤青或者是狂生。或许是文人的天性让他感觉他完全可以通过这种不走寻常路的方式来找到自己实现理想的台阶。

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做官真的没有这么简单。

功利这种东西,有时真的不太适合李白这样的纯粹的诗人。也许他该有一分净土,让自己的理想绚烂开花。韩荆州用沉默代替了回答。

四个字,石沉大海。

说实话,李白真的没有王维命好,王维在歧王府以自己出色的才艺赢得了进阶高层的门票,得到玉真公主的赏识,顺利高中进士。而李白在长安,还在四处奔走。

说是天子呼来不上船,其实李白特希望得到皇上的召唤。

好不容易得到了时任太子 宾客贺知章的赏识,绕来绕去,还是走了玉真公主的后门,才得以入朝供奉翰林。

天宝元年742年,42岁的李白终于接到了李隆基的诏书。高高兴兴辞别儿女,临走写下了“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名句。

满以为来到皇上身边会得到重用,而李隆基并没有重用他,李白只是做了一个御用的文人。不过给李隆基写写歌功颂德的文章,给杨玉环写写小诗,哄美人高兴。

李白张扬放荡不羁的个性并不适合在官场上的勾心斗角和尔虞我诈,所以不久被李隆基赐金放还。 

回到江湖的李白晚年又参加了永王李辚叛乱事件中,被流放夜郎。

我的个人公号:gongziliuqi长按加关注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