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群国家地理控,专注于探索极致的自然风光
质本洁来还洁去
文 | 星球研究所
2014年3月下旬
虽然已经立春
但寒冷的长白山却丝毫没有解冻的迹象
摄影师“高山老羊”在从延吉飞往上海的航班上
拍摄到了长白山天池的全貌
16座海拔超过2500米的雪峰环绕在天池的周围
积雪的白山、冰冻的白水
一个庄严、神圣的白色世界
(拍摄角度大致为从北向南,照片左下方的山坳为天池唯一的出水口:乘槎河)
▼
这些山峰是东北地区的最高峰
从它们之中挑出任何一座
都要比东部传统的三山五岳更高
更何况是16座高峰林立、环伺一湖的稀世奇景
如果把镜头拉远
我们就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
它屹立于东北大地的身姿是何等雄伟
云层只能在群峰之下飘荡
一望无际的远方再无一处高地能遮挡天池的视线
(摄影师高山老羊)
▼
长白山天池储水量高达20亿吨
相当于15个西湖被托举在近2200米的高空
水面高度及蓄水量甚至远远超过另一处著名的天池
天山天池
这里没有工业污染
没有人类生活排放的污水
如果你看惯了鄱阳湖、洞庭湖、太湖的浑浊
就知道在东部能有这样纯净的湖泊是多么可贵
尤其是天池“令人发指”的
蓝色
平滑得没有一丝波纹
让湖面显得比天空还要蓝
▼
为何会如此之蓝呢?
一方面是因为天池的水质极其清澈
2013年科考队曾使用水下机器人
对天池水底进行了首次探测
机器人从水下20米处依然能清晰地看到湖面
他们还发现由于水质过于清澈
水底基本没有什么水草
鱼类等高等生物也鲜有出没
另一方面
长白山天池是最深的湖泊
最大水深达373米
把北京的国贸大厦放进去还绰绰有余
太阳光中波长较长的红、橙、黄、绿等颜色
穿透力较强
如果遇到较浅的湖泊
这些颜色的光会被湖底反射出来
人眼就会捕捉这些颜色
湖水便不那么蓝了
而这些光线遇到天池却只能有去无回
只有波长较短的蓝、紫色光会被散射或反射出来
而人眼对紫色光又不太敏感
所以天池在人的眼睛看来就成湛蓝色了
(摄影师贺良平)
▼
除了白天的湛蓝
夜晚的湖面也同样精彩
在漆黑的群山包围下虽然天池显得更小了
但天际的大气层中却出现了罕见的“气辉”现象
有如极光一般倒映在天池
摄影师张秋森在长白山西坡悬雪崖
守候了半个月时间才拍到这幅画面
(请将手机横屏观看)
▼
之所以会等这么长时间
是因为天池年均降水量可达1400毫米
是长白山脉降雨的中心
充足的水汽让天池经常
云雾缭绕
全年雾日多达265天,占比超70%
也就意味着到天池的人
有70%的概率无法见到它的真容
▼
摄影师“蓝七星”拍摄天池时
白云峰虽然被浓浓的云雾包裹
天池却异常清晰
我们经常用“滚滚”来形容乌云
这张照片中的乌云便颇有“滚”的姿态
更难得的是它拍摄于朝鲜一侧的东坡
这里鲜有国人进入
▼
而且天池冬季漫长
可供拍摄未封冻湖面的时间就更少了
它冬天的
积雪
可厚达一米
画面中一位滑雪者正在距离天池不远的雪地中行进
他刚冲出山峰的阴影
过厚的积雪似乎影响了他的速度
身后的雪痕也由平滑变得零乱
(摄影师“摄影巴士”)
▼
降雨、降雪虽然不少
但还不足以维持如此大的一个湖泊
天池大部分水源还要靠
地下涌泉
但要把如此多的地下水送到近2200米高的天池
将需要非常非常大的水压
据河海大学(江巧宁、陈建生)的研究推测
青藏高原渗漏的地下水
就像一个巨大的“高原水塔”
通过一种特殊的深循环补给远在数千公里外的天池
东北与西南两个对角居然以这种方式联系在了一起
这真是一个神奇的世界
▼
当年汉武帝为求长生不老而建造仙人承露台
以吸纳天地之间的露水精华
而由群峰“举”向天空的天池
不正是大自然的“承露台”吗?
它吸纳天上的降水、汇集地下的涌泉
把天地的灵气聚于怀中
然而在天池平静的湖面之下
却有一颗躁动不安的心
它是最大的
火山口湖
20亿吨水就覆盖在
最大最具潜在威胁的活火山之上
天池形成至今还不到1000年
在地质尺度上简直属于尚未启蒙的翩翩少年
1000年前一个比日本的富士山更高更壮观的大型火山锥
屹立在东北
海拔超过4000米、终年积雪
那时正值宋金时期
公元1200年前后火山爆发了
其规模之大可以列入
公元后地球上最大规模的火山爆发行列
大爆发彻底掀翻了火山锥的“房顶”
形成了今天天池群峰环立的雏形
古代文献记录了这次爆发对400多公里外
当时的高丽国首都开城的影响
(源于《高丽史》,
▼
“雷俄而有怪气中黑边赤从鹄岭出,渐大弥满京都遂雨雹,黑气下地咫尺不见人”
之后又有多次小规模的爆发对天池峰群修修补补
最近一次则是在1903年
虽然目前火山监测数据表明
长白山火山近年来没有爆发的迹象
但由于天池20亿吨水的存在
一旦爆发将比古时候更具破坏力
魏海泉博士说
▼
“20亿吨的池水沿着火山边缘的豁口倾泻而下,形成火山泥石流尽情肆虐,100公里以内的城镇将无一幸免”
天池附近有面积达1000平米的3处温泉
常年水温42度以上
它们都是火山活动的剩余热力带来的
▼
其实在东北地区分布着很多火山造就的锥体
只是都比较矮小
只有长白山天池火山拔地而起
异常高大
这也是唯一一个由火山喷发造就的名山
从长白山东北麓的仙峰国家森林公园望去
五十公里外的长白山天池诸峰
屹立在云海之上
高大巍峨
(长白山即指广义的长白山脉,也指狭义的长白山天池火山;为简便起见,本文中的长白山都是指天池火山;下图摄影师蓝七星)
▼
火山形成了天池周边典型的火山地貌
玄武岩台地、倾斜玄武岩高原、火山锥体以及河谷
火山岩、玄武岩、火山浮石等层出不穷的
岩石
从下面这张图中我们能感受一二
冰雪刚刚融化
植被还没有来得及覆盖山坡
裸露的岩石异常清晰
(请将手机横屏观看)
▼
因为天池年纪尚轻
岩石没有经过太多岁月的打磨
往往显得形状突兀、奇特异常
下图中的这块岩石形似天狗
似乎正向悬挂在天边的月亮吠叫
(摄影师翟东风)
▼
而当夏季来临
植被覆盖山坡
天池的另一面也像火山一样爆发了
满山遍野都是各色各样的鲜花
形成了一个真正的
空中花园
(请将手机横屏观看)
▼
含有多种矿物质的火山灰形成了肥沃的土壤
给动植物繁衍提供了良好环境
长白山天池火山拥有非常典型的垂直自然带
从下往上分布着
针阔混交林带、针叶林带、岳桦林带、高山苔原带
这里生活着1400种植物、400种动物
摄影师温波在6月下旬鲜花盛开的长白山北坡
拍摄到了下面这张层次极其丰富的照片
▼
当秋天来临
海拔1000米以下的阔叶树开始变色
1000米以上针叶树却苍翠依旧
(图为长白山西坡锦江大峡谷)
▼
再往上海拔1800-2000米是林木稀疏的岳桦林带
岳桦是一种落叶小乔木
因为长白山条件恶劣
它生长极其缓慢
只有碗口粗的树木却已经年过百岁
(摄影师AIDUOGG)
▼
海拔2100米以上
则是罕见的高山苔原风光
它并非高山草甸、高山草原
植被以低矮的灌木丛、地衣、苔藓为主
这是仅有的两处类似北极苔原风光的地方之一
(摄影师婉姝SUGER)
▼
生长在苔原上的高山笃斯越橘
会在秋天由翠转红
为长白山盖上红色的绒毯
这里没有林木遮挡、日照充足
更显得植被生机勃勃、色泽艳丽
这种艳丽的植物还产出一种大家熟知的果实
蓝莓
▼
长白山每年的冬季非常漫长
直到6月中旬春天的脚步才姗姗来迟
而到了9月份又瞬间开始转冷
气候寒冷,植物营养期短
所以空中花园的植物的花期都比较相近
每年7月中上旬是百花争奇斗艳的关键时刻
家族势力强大的牛皮杜鹃是长白山的优势物种
几乎占了一整面山坡
(摄影师蓝七星)
▼
为了节约能量
植物们也进化出独特的技能
比如高山菊在授粉前花朵为夺目的红色
授粉后没必要吸引昆虫的注意了
花朵就转为白色
大花杓兰长有盖状和袋状的两种红色花瓣
授粉前会打开邀请昆虫进入
授粉后则会闭门谢客
▼
天池的水既滋养了周边的动植物
也给东北大地带来了流域面积最大的一条河流
松花江
它从天池北侧唯一的出水口流出
这时它还不叫松花江
而是一个充满仙气的名称
乘槎河(音chá,意为木筏)
喻意仙人在此乘坐木筏进入天池
10月下旬湖水全面封冻前
乘槎河口在星空之下有如仙境
(摄影师张秋森)
▼
乘槎河在海拔2000多米的高山上流淌了1200米
这条极短的河流便结束了
一个断崖出现在河流前方
河水从绝壁倾泻而下
形成落差60多米的长白瀑布
▼
瀑布下方的二道白河继续汇集四方之水
直至汇入黑龙江
而东北地区另外两条重要的河流
图们江、鸭绿江
则分别发源于天池东侧和南侧的山坡
严格来说天池并不是它们的源头
但
三江之源
共聚天池周边也堪称奇观
除了江河的源头
许多民族也认为长白山是本民族的
发祥地
第一个记录此山的文献
《山海经·大荒北经》中说到
▼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肃慎氏之国”
不咸山即为满语“百罗聂·显乾”音译的缩称
意为“白色”
不咸山,即白山
这表明满族的祖先在战国时就已经为长白山命名
女真入主中原后
金世宗完颜雍确认白山为女真的发祥地
将其正式命名为长白山
并作为金朝的龙脉进行祭祀
祀典与五岳等同
这个祭祀制度延续到了清代
当年负责祀典的清朝官员武默讷
还详细描述了天池的模样
这是年轻的天池第一次出现在官方的记载中
1712年清朝与朝鲜在长白山南麓的分水岭(图们江)确立界碑
长白山主峰及天池皆在清国版图内
可惜在20世纪的重新划界中
天池的一半湖面及7座山峰都划给了朝鲜
天池也从内湖变成了界湖
(图片由社会科学院李花子研究员绘制,她用5年时间在中朝边境的原始森林中完成了中朝边界问题的实地考察;图中显示了清代穆克登定界时的土堆、石堆、木栅的位置,虚线为今天的边界)
▼
在这里我们还应该记住一个名字
刘建封
这位清末的安图县知事
曾在1908年奉旨勘察中朝边界
正是因为他为天池诸峰命名
并绘制了详细的地形图
今天的“长白十六峰”才逐渐广为人知
▼
然而长白山的遗憾不仅仅是划界问题
还有我们对待它的方式
清代曾长期将长白山列为“龙兴”禁地
禁止普通人进入
禁令客观上保护了长白山的原始风貌
大量的珍稀植被和生物物种得以繁衍生息
在历史上
当泰山、嵩山等各大区域性的高峰
成为宗教、
而被大量的人文景观覆盖时
唯有长白山得以保留野性
成为东部最后一座知名的“野山”
一直到民国都是人烟隔绝、山径险恶
我们虽然在泰山、嵩山建立了大量人文古迹
却因为历时千年
人文尚能与自然融为一体
然则在旅游开发快速推进的现代
仅仅几十年时间
“野性”的长白山天池
便成了一个“快餐式”的旅游景点
为方便游人上山
我们修建了直达山顶的公路
(摄影师沈孝辉)
▼
大量硬化的路面方便了游人
可以游览完一个景点后快速转移到下一个景点
但却破坏了自然的景观
让一座山失去了原始的味道
(天文峰顶的大型建筑和停车场)
▼
为了方便游人观看乘槎河
我们还曾在长白瀑布的山上修建了水泥栈道
好端端一个瀑布居然就这样被套上了枷锁
虽然后来栈道因为安全原因被废弃
但污点永远留下了
(摄影师客山)
▼
对比同为火山景观的日本富士山
他们没有为了让游客省点力气去破坏自然
公路只修到山腰
剩下1700米既没有公路
也没有索道、没有电梯
却并不影响游人欣赏富士山的美
如果按我们现在的游览方式
终有一天技术进步之后
珠峰的山顶也会通上公路吧
公路、水泥栈道还对山上动物的迁移活动
造成了不可逆转的影响
长期从事长白山生态保护的沈孝辉公布的数据
▼
“2007 年4-10 月的66 次调查统计显示,道路致死的野生动物种类共43 种,在其中3 条道路上,道路致死动物1867 只,平均每日每公里致死动物2.82 只”
再加盗采野果、砍伐森林、房产开发等其它原因
动物的活动范围日益缩小、种群数量大幅下降
以2008年的调查为例
长白山野生马鹿只剩下33-83头
约为1970年代的1%
(自动触发动物相机拍摄到的长白山马鹿)
▼
狍子种群数量为300-722 头
较1970年代下降了49%
野猪种群数量为231-769 头
较1970年代下降了58%
原麝、东北虎、金钱豹等已经不见踪迹
……
数据是不寒而栗的
如果没有了动物
森林也就成了空林
“最后的野山”会不会也就这样消逝了?
希望有一天长白山能够恢复野性
质本洁来还洁去
也请珍惜你身边的每一座野山
... END ...
这里是星球研究所
我所聚集了一群国家地理控
专注于探索极致的自然风光
点击探索全球极致风光
赤道雪山 | 冷酷北极 | 暴力湄公河 | 惊喜旱极 | 异类夏威夷
| 徒步美国 | | 东非残暴欢场 |
与世隔绝澳大利亚 | 黄石不可驯服 | 冰岛冰与火之歌 |
点击探索极致风光
| 黄河塑造 | 终极K2 |
| 生死珠峰 | | 甘肃从哪里来
| 万山之祖 | 冰川 | 星空 | 陌生的南迦巴瓦
by 星球研究所 原创编辑,转载请联系微信公众号“星球研究所”
星球研究所
一群国家地理控,专注于探索极致的自然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