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名警察,但属于他的战斗却总在方寸之间;他很少与犯罪嫌疑人正面交锋,但却总能在幕后找到定罪的命门。
痴迷于指尖,倾心于纹路,坚守刑侦技术岗位15年。。
“
王一:指纹鉴定工作很枯燥,一枚指纹往往需要反复现场勘验,反复对着马蹄镜分析研究,对着电脑比对轨迹。因此,一定要耐得住寂寞,才能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
个人成绩
2014年至今,王一就勘验各类案件现场629起,利用痕迹物证破获本地案件60起,出具痕迹物证检验鉴定72份,全部被法庭采信。王一通过指纹比对破获本地和外地案件541起,,命案协查案件6起,全国八类B级协查案件45起。
个人荣誉
先后荣立个人一等功一次;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两次,,。
个人特写
“执拗”性格为“纹”得了“魔怔”
王一出生在静宁县八里镇小山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从小艰苦的家庭生活锻炼和塑造了他的人格,他带着静宁人的憨厚和朴实,性格深处还有些“执拗”。
2002年,。一个“细”字,囊括了他对刑事技术工作的严谨态度和高度负责。
王一常说,刑侦技术人员要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执著,要有敢于为“纹”消得人憔悴的坚守。在王一眼中,、B级紧急协查案件指纹,就像正等着下锅的米一样,他宁可不睡觉,也要连夜发送查询比对。在同事眼中,他就像得了“魔怔”,有时一干一个通宵,加班加点是家常便饭。
“每一枚案件现场的指纹在我眼里都是有生命的,指纹后面隐藏着案件的密码。如果能够提取到一枚案件现场的指纹,我觉得这个案件就有破获的希望。”王一说,要破案不仅要念好“勤”字诀、“苦”字诀,更要有咬定“指纹”不放松的锲而不舍。
,关键看破案。”王一说,“作为技术民警,利用技术手段锁定犯罪嫌疑人从而侦破案件,是我应尽的职责,也是让我感到很自豪和骄傲的一件事情。”
经典案例
两小时告破绑架大案
2009年11月18日凌晨6点,静宁一小学生刘某在上学途中被歹徒绑架。出租屋里,绑匪用胶带捆住了刘某的手脚。夜间,刘某趁其不备,翻窗逃离,回到家中。19日一早,刘某与母亲到刑侦大队报案,并协助警方寻找到关押地点。此时,嫌疑人早已逃之夭夭,现场也已被嫌疑人和房东打扫清理。
“受害人反馈被胶带捆绑过,我就想胶带应该是一个重点物证。”王一说。
房东告诉王一,他将打扫的垃圾扔在距现场不远的垃圾堆里。幸运的是,图侦队在垃圾中经过一番搜寻,果然找到了一团胶带和一把砍刀,王一简直如获至宝。赶回队里,王一就开始使用试剂对物证进行处理。经过处理后,物证即能显现出潜在的指纹,这个过程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小心谨慎处理。
王一说:“沟、点、翘,这些都是很细小的特征点,比对时费时间、费眼睛。”
慢慢地,胶带上逐渐显示出两瓣残缺的指纹,经过图像指纹合并处理、入库查询比对,一个名叫王飞的犯罪嫌疑人被锁定。很快,王飞及其共犯落网,案件告破,而这距离查找现场仅仅不过两小时。
咬定指纹五年逃犯现行
2010年,静宁县人社局、运输公司等机关企事业单位办公电脑被盗,经济损失巨大,静宁县将现场提取的指纹及时发送协查。王一提取的一枚现场指纹,,后将比中的人员十指指纹调取后在本地库内倒查比对,又比中5起本地案件,但由于人员信息录入错误,4年来一直没能锁定嫌疑人。
多年过去了,王一对此事一直耿耿于怀,2012年,他和战友出差内蒙古查找未果,他常和队友开玩笑说:“誓将此贼抓捕归案。”
2015年9月,,讲课期间他就带着自己关注的一些案件信息,其中就包括这个一直化名“高军”的嫌疑人指纹。他利用指纹中心大数据库的资源,最后比中了新疆和宁夏采集的署名为“古发仁”和“古发红”的甘肃籍犯罪嫌疑人系同一人。同样也没有身份证信息,但是“古发仁”的住址信息上是“杨川村杨川组”,他知道他们县司桥乡就有这个村这个组。
,将比中信息及时通报。经查,“古发仁”的确是静宁县司桥乡杨川村杨川组人,没有名叫“古发红”的人员,根据分析和判断,这应该是冒用的名字。经过大量工作,警方找到了一枚古发仁在其他材料上捺印的一枚指纹,从而认定了古发仁就是长期负案在逃化名“高军”的嫌疑人。
。今年1月5日,逃逸5年之久的古发仁终于落网,这起静宁县连环盗窃大案被一举破获。
王一又穷追猛打,将嫌疑人活动轨迹发送宁夏警方协查比对,又比中一起宁夏“金凤区工业园区普麦特混凝土公司电脑被盗案”。他说:“该案件虽为零口供,但证据确凿,铁证如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