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士仁:宗教的基本精神——以伊斯兰教为例 | 我们 · 学术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2-07-11 10:58:40
宗教是人类文化的普遍现象,是伴随着人类的存在而一路同行的精神伴侣。同时,它被个人内化成一种意识形态和个人信仰,而被外化成一套宗教仪轨和生活方式。在人类历史上,无论是集体还是个人,一直难以割舍与宗教的情缘,始终用某种方式传承着宗教的信念。 现代宗教学创始人、德国著名宗教学家麦克斯·缪勒对宗教是这样界定的:“宗教是一种内心的本能,或气质,它独立于感觉和理性,而能使人们领悟在不同名称和各种伪装下的‘无限者’。”[ 麦克斯・缪勒著,陈观胜,李培茱 译:《宗教学导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 他的意思是,宗教信仰是人的一种内在的“本能”和天性,独立于感官和理性,它的终极目标是发现“无限者”,即超自然的、绝对的、神圣的“上帝”。既然是天性本能,那宗教信仰就不可能离开人的思维和观念。早在1400多年以前,伊斯兰教也对宗教提出了相似的概念。《》说:“你应当趋向正教,即真主所赋予人的本性。真主所创造的,是不容变更的;这才是正教,但人们大半不知道”。[ 《》30:31.] 也就是说“正教”就是真主赋予人的那种天性,或者说是符合天性的教义。那么,宗教就和人的天性和本能就难解难分了。虽然它有时可能偶尔休眠,但一有外因激发,就能即刻苏醒。而且,在人的生命中,有无数的机缘会唤醒这一天性,致使宗教现象在人类社会中延绵不绝,具有了“长期性”和“普遍性”的特征。 那么,在人的天性中,究竟哪些成分与宗教难以割舍、不分不离呢?实际上,纵观自古以来的人类宗教,其基本精神永远是“求真、崇善、体美”。这一精神恰好符合了人类追求真善美的天性,满足了他们的本能的价值趋向和精神追求。依附在天性之上的宗教情怀,很难脱离人的潜在意识和思想感情。所以,宗教与人类始终形影相随。 世界各宗教的基本精神无不如此,伊斯兰教也不例外。本文试图从伊斯兰的视角,对“求真、崇善、体美”的基本精神进行简要的解读,以揭示宗教经久不衰的奥秘和伊斯兰历久弥新的缘由。[ 伊斯兰引导人们获取真理的途径有两条:经典和自然。一部写出来的经书(《》)和一部打开的天书(宇宙)。伊斯兰教主要依靠第一部经典,而伊斯兰哲学则主要依靠第二部经典。现根据第二部经典中人性的诉求,对“求真”的趋向加以解析。] “真”,就是“真实”,与“虚伪”相反。追求真实、厌恶虚伪,是人类的天性。“真实”,是人类的心灵依托和精神追求;没有真实,人就感到迷茫和困惑。人类从本性上就喜好“真实”,追求一切真实的东西,包括真实的生活、真实的知识、真实的感受和真实的情怀。宗教之所以被认为是人的精神寄托,就是因为它追求真实。所追求的“真”,以及伊斯兰所呈现给他们的“真实”,归纳起来有“存在之真”、“性命之真”、“义理之真”和“归宿之真”。这些“真实”,基本囊括了人类对“真”的诉求。 展现在人类面前的自然界和宇宙,无不令人震撼称奇。秀丽的山川河流、精美的花草树木、周密的日夜交替、精准的四季变换、奇特的云雨雪雹。这一切神秘的现象,无不引发人类对它,以及它背后的原因进行探索。实际上,自古以来,人类一直在不停地思考,世界(即存在)到底是什么?它为什么产生?为什么如此神奇?对于这样宇宙性的大问题,找到答案并非易事,无数人苦苦追寻却无功而返。伊斯兰回答了这一问题,提出宇宙是由一个创造者精心设计和造化的。他不仅主宰着宇宙万物,还让其神奇地运行,致使世界出现了无比美妙的景观。那么,世界的本质为:它是一个被造物,让造物主的睿智和大能将它打造得极其精巧、完美与和谐。这一答案基本能够抵挡天性的追问,给骚动的心灵带来安抚。古代哲人就是这样最终给好奇的心找到安稳的归宿的,因他们在探索世界的本质时,发现自然界中没有一样东西是能够让世界存在和发生变化的真正原因和动力,最终,一个合理的答案诞生了:有一位造物主创造了世界,并使它运行和变化。正如现代伊斯兰哲学家纳迪姆·吉斯尔所说:“从本质上讲,从事哲学便意味着寻找真主”; “(古希腊哲学家们)是一群寻找真主的思想家们”[ 见纳迪姆吉斯尔著,丁士仁译:《哲学、科学与信仰》,甘肃人民出版社,2012年,13-15页。]。 多少时代以来,探索“存在”的奥秘、发现造物主的存在,是人类思想周而复始的尝试;而“造物主的存在”和“世界的被造”,作为一种信念,深深的植根在了无数人的心中。时至今日,面对神秘莫测的宇宙和变化无常的命运,人们依然像古人一样追问,而无数人的答案依旧相同。人们通过对存在之真的追寻,最后发现了世界的创造者。这就是人类信奉宗教的认识基础。 所谓“性命”,我们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人的生命和智慧;它属于人的高级智能。人不仅仅像其他动物一样具有生命,而且还拥有动物所不具备的思维、想象、创作和发明的能力。人的性命是一个非常神奇的存在,不得不让人深思。古希腊哲学和阿拉伯哲学,都在研究“灵魂”和“理性”的本质和功能,试图解开性命的奥秘。确实,它太神奇了,谁都无法忽略性命的伟大和绝妙。人类从原始社会的双腿走路,发展到骑牲畜、驾马车、开汽车、坐火车、乘飞机、坐宇宙飞船遨游太空,这都是人的智力贡献和性命的成就。而与人共同生活在地球上的其他动物,从太古到今天,依旧保持着原始的行动方式。人类最早对世界的认识,始于脚下的大地和头顶的蓝天,以后逐步认识到了“天圆地方说”、“地球中心论”、“太阳中心论”等学说,至今发现了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几百亿光年远的天体、宇宙的膨胀、黑洞理论、引力波等等,认识范围不知扩大了多少倍。然而,其他动物了解的世界,恐怕仍然只是目力所及的四周。同为地球上的生命,人和其他动物的区别何其大。这不得不让人思索人身上隐藏的秘密和性命的价值,是否在创造性命的背后存在一种独具匠心的设计和崇高伟大的目的。伊斯兰认为,人的存在是有价值的,人的性命是造物主的精心设计,目的在于让它认识造物主的伟大和完美,从而崇拜至高无上的主宰。探索性命的奥秘,是人的一种天生爱好,无法抗拒。而追寻性命究竟的人,难以拒绝性命的真实性和微妙性,同样难以否认性命的设计者和创造者。《》说:“我将在四方和在他们自身中,把我的许多迹象昭示他们,直到他们明白那确是真理。”[ 《》41:53.] 通过探索宇宙和人自身,人才能够明白生命和宇宙的究竟。求得了性命的本真和意义,就会自然而然对性命的创造者显示一种崇拜和感恩的心态。宗教情怀由此产生。 “义理”,可理解为“准则”和“道理”。所谓“义理之真”,指生活中积极向上、真实有效的行为准则和智慧行事的道理,它简单地可以理解为与客观事实及其规律相一致的认识,即“真理”。无论人们如何理解“真理”,但“捍卫真理”是全人类的第一反应。因此,“坚持真理”、“宣扬真理”、“实践真理”成了人类最高的原则和价值取向。真理固然重要,但真理何在,寓于何处,从哪里获取?许多人陷入了迷茫。人类在漫长的历史中,寻求真理的脚步始终没有停顿,但往往受各种条件的制约,与真理擦肩而过,或背道而驰。面对这种情况,许多人求助于思想家和哲学家,以期将他们带向真理。然而,哲学家的思想也仅仅是一种观点,并非真理本身,而且哲学家的观点还相互矛盾,莫衷一是,难以满足人们对真理的渴望。到了近代,许多人崇拜科学,希望让科学为他们释疑解惑,指点迷津。然而,对许多问题,科学依然无能为力,难以解开人们心中的疑惑。相反,长期陪伴人类的宗教却给出了较为合理的答案。于是,无数的求真者,在到处碰壁之后不得不来到宗教的门前。 伊斯兰把追求真理视为的人生目标和行为准则。《》说:(信士们应经常祈祷)“我们的主啊!求你把你那里的仁慈恩赏给我们,求你使我们的事业完全端正”。[ 《》18:10.] 但是,《》又坚定地指出,真理来自创造世界并赋予万物以规律的主宰,它不是人类思维的必然结果。人的理性和认识是非常有限的,难以掌握真理的本身,只有来自造物主的真理才是真实可靠的。《》说:“真理是从你的主降示的,故你绝不要怀疑。”[ 《》2:147.] 在伊斯兰看来,人可以凭借天赋的灵性洞察部分真理,而绝对的真理却掌握在真主那里。因此,出于对真理的热爱和追求,就毫不迟疑走进了基于天启的宗教。 从何处来,到何处去,是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而且,“到何处去”的问题给人带来的迷茫和恐慌,远比“从何处来”的问题更加现实和残酷。如果说人是无意识地来到世界的话,那他离开世界时却是眼看着的。死亡的恐慌要大于诞生的惊喜。对于许多人而言,人生是一场偶然,偶然来到世界,寿终就寝后烟消云散。他们认为,人如自然界其他生灵,生时活蹦乱跳,死后灰飞烟灭,除了尸骨,一无所有。然而,无数人却认为这不是人类的真正归宿,因为人和动物太不一样了,在智力、思维和想象方面有天壤之别,如果动物以死而终结生命的话,人的生命绝不会那样简单。因为人身上承载了太多的奥秘和故事,要是没有另一种生命形式的存在,人生的故事就不完整。如果像动物一样一死了之的话,性命的设计就太没有意义,太没有价值了。所以,自古以来,人类就相信死后的生命延续,虽然不是肉体的活跃,却是灵魂的长存。古代的文明古国:埃及、巴比伦、印度和中国,以及各个民族,几乎无一例外地相信灵魂的永恒和死后的生命。时至今日,世界绝大多数人依然相信死后的归宿。就连半信半疑的人,也希望有“天堂”的等待。这似乎就是人本性的追问和自然的答复。“后世”的概念深深地吸引着人们,以期让生命的缺憾得到弥补,让一生的付出得到相应的回报,让生命的历程完成圆满的流程。信后世,是伊斯兰的一大信仰原则;相信后世的赏罚,是不可动摇的信念;后世的归宿,才是人的生命终点。 无论人们是否相信儒家“性本善”的学说,现实生活的经验告诉我们,在没有任何利益瓜葛、没有任何威胁存在的情况下,“向善”是人的本性,恻隐之心是人不自觉流露出来的自然情怀。也许正如有些西方哲学家所说的那样,人类具有一种先天的道德法则,促使人们行善积德,乐善好施,那就是上帝根植于人心中的天赋。也正是由于这种崇善的诉求,教化才有了可能,教育才有了意义。也正是由于天性中存在的这种善的基因,人类才表现出嫉恶如仇、爱憎分明、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的本性。伊斯兰倡导行善,从根本上符合人性的要求。因此,伊斯兰的“崇善观念”容易得到天性的共鸣。伊斯兰明确规定了行善的几个大方向。 动物有舐犊之恩,人有养育之情,这是天然的感情。伊斯兰要求其信徒善待自己的父母,养育自己的父母,并将这一孝道视为信仰的表白和后世成功的关键。《》说:“我命人孝敬父母,他母亲辛辛苦苦地怀他,他的断乳是在两年之中。(我说)你应当感谢我和你的父母”。[ 《》31:14。] 父母在伊斯兰中是仅次于真主而受到感谢的人,他俩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伊斯兰规定,孝敬父母要时时用语言和行动感谢他们的恩德,时时为他们的幸福和健康祈祷,用温和善良的语言跟他们交流。《》说:“你的主曾下令说:‘你们应当只崇拜他,应当孝敬父母。如果他们中的一个人或两个人在你的堂上达到老迈,那么,你不要对他俩说‘呸!’ 不要呵斥他俩,你应当对他俩说有礼貌的话,你应当必恭必敬地服侍他俩,你应当说‘我的主啊!求你怜悯他俩,就象我年幼时他俩养育我那样’”。[ 《》17:23-24] 伊斯兰还把孝敬父母同一个人的最终归宿联系起来,先知说:“谁虐待自己的父母或其中的一位,谁将来要进火狱”[ 《圣训集》]。在伊斯兰的教义中,孝敬父母是一项功德无量的善举,予以了特别的强调。善待父母,在伦理的层面是美德,在自然层面是天性,而在宗教层面却是主命,三者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人是群居的生灵,是社会性的种类,谁都不可能单独生存。人,至少需要家庭的养育和庇护,其次需要社会的培育和完善。因此,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跟他人分工合作,为他人付出和奉献,是为自己的生存而创造的条件。伊斯兰把人与人的交往视为展示信仰的魅力和彰显人格的风采的途径,先知说:“宗教就是交往”,即在人际交往中显示一个人的宗教信仰和品德修养。他还说:“你们当以高尚的道德与人交往”。伊斯兰认为全人类是真主的被造物,都是阿丹的子孙,是同类的弟兄,从人格而言,在真主面前人人平等,他们具有同等的尊严。因此,伊斯兰号召人们相互尊重和爱护,穆圣说:“全人类是真主的家属,真主最喜爱的人,是善待真主的家属者”[ 百海盖,《百海盖圣训集》];“你们没有正信,直到对人仁慈”,他们(圣门弟子)说:“真主的使者呀,我们都是仁爱者!”他说:“仁爱不是一个人对他的同伴表示偏爱,而是普遍的爱”[ 妥伯拉尼,《妥伯拉尼圣训集》]。对人类的爱是出于对真主的敬和爱,因为他们是真主的被造物。穆圣还说:“为寻求真主的喜悦而爱他人者,已尊重了崇高威严的真主”[《艾合麦德圣训集》]。 善待他人的最高表现形式,是保护他人的生命。《》说:“凡枉杀一人的,如杀众人;凡救活一人者。如救活众人”。[ 《》5:32]其次,保护每个人的尊严,不管他具有什么样的信仰,因为每个人都是真主创造的一个生命体,具有神圣的尊严。《》说:“我给阿丹的后裔给予了尊严”。[ 《》17:70]再次,己之不欲勿施于人。先知说:“,就是不把自己不喜欢的东西施于自己的弟兄的人”。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谁都知道自己生命的珍贵。每个人都想善待自身,让自己的生命流光溢彩,让自己的生活充满情趣。然而,许多人不知如何善待自己。根据伊斯兰的教导,人对自身的最大善待,就是不自杀、不自残。伊斯兰把自杀视为不可饶恕的大罪,因为它草菅了真主赋予他的最宝贵的东西——生命。《》说:“你们不要自投于灭亡。你们应当行善;真主的确喜爱行善的人”。[ 《》2:195.]其次,善待自身就是在生活中不绝望、不气馁。真主的恩赐是无限宽广的,当生活的一扇大门关闭的生活,可能有无数的小窗正在打开,何况真主是仁慈的、博施的。《》说:“除迷误者外,谁会绝望于真主的恩惠呢?”[ 《》15:56.] 再次,善待自身就是享用大地上一切佳美的东西,那是真主给人类的恩赐,当合理享用。《》说:“真主为他的众生而创造的服饰和佳美的食物,谁能禁止他们去享受呢?”[ 《》7:32.]在伊斯兰看来,真主创造的资源,是供大地上的生命享用的,人应当开发利用;一切佳美的东西,对人是是合法的。“清真”的概念,就是基于“佳美”的属性建立起来的。享用不佳美、不健康、不卫生的东西,就是对自身的不义和戕害,与善待自身背道而驰。最后,善待自身就是要保护自己不受后世的惩罚。这就要在现实生活中远离罪恶,避免一切招致将来惩罚的恶行和错误观念。 人的生命是高贵,但需要万物的滋养。善待自然,就是善待人本身;破坏自然,最终会给人自身带来灭顶之灾。自然界既是生命的摇篮,又是生命的场所,离开自然界,生命将何以依附。善待自然,包括珍爱大地上的生命和自然生态。伊斯兰号召人们保护自然,是因为它是真主的创造,不宜受到随意地践踏和破坏。每一条生命,都是真主精心的创造,应当受到爱惜和保护。先知说:“谁不慈爱地上的(生灵),天上的(主)就不慈爱他”[ 《妥伯拉尼圣训集》]。又说:“那怕对一只麻雀,你们也要显示仁慈”[ 《圣训百段》]。另外,真主创造万物为人所用,人考虑的问题是如何有效合理的利用真主的恩惠,不至于破坏这些资源,因为各种资源是有限的,《》说:“我以定量创造了万物”(54:49)。因此,伊斯兰严禁浪费资源,教法规定,即使一个人在河边洗小净,也不可用过量的水。同时,伊斯兰提倡保护生态,优化生存环境。穆圣说:“哪一位栽了一棵树,让人和牲畜享用了它,那就是他的布施”。[ 《布哈里圣训集》]植树不只是一项社会公德,而且在伊斯兰看来还是一项近主的功修。所以,善待自然是的一项义务,它响应了人类崇善的天性。 爱美是人的天性,每个人都喜欢欣赏美的画面、感受美的音符,并且喜欢在自己的身上体现美的元素和品质。伊斯兰崇尚美,号召其信徒爱美、体美、创造美。先知曾说过:“真主是美的,他喜欢美”。所以,在看来,美是真主的一个属性,全世界的美都是他的这一属性的显现。崇尚美,就是对真主的一种赞美,并且还是对真主这一完美属性的效仿。从下列几个方面展现美的理念。 《》是以这样一节经文开始的:“一切赞颂,全归真主”,[ 《》1:1]开宗明义地强调了感恩的重要性,也显示了感恩之心在宗教生活中地位。在每日的生活中,不知重复多少次这一赞美辞和感恩语。他们感恩,首先是因为真主赋予了他们以生命,其次是创造了万物来滋养生命,再次是设置了一切条件来成全性命。正是由于沉浸在感恩之中,才感到生活的美满和人生的珍贵,从而表现出对生命的热爱与珍惜,由此体现出生命旺盛的活力和知足。相信,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另一种生命形式的开始,后世的生命更为真实。因此,信仰坚定的人,在生命的晚期,或在疾病缠身时,依然保持着信心和期待,绝不表现出颓废和绝望。“”,是伊斯兰的一大信仰原则,认为人的命运被真主提前预知和预定。也就是说,人在生命的历程中遇到的点点滴滴,包括他的想法和感受,都被真主预知,进而由真主按他的意愿对人的命运进行设计,让人的生命按这个轨道运行。真主的前定是无法抗拒的,人只有服从。基于这样一种信念,真正的信士在成功时不骄傲,在失败时不气馁,在艰难中不绝望,因为他知道那是真主的前定。每个人都不知道真主为他预设的什么,但出于美好的愿望,他会积极努力,希望获得生命的最佳状态。因此,真正理解前定的人,不但不听天由命、消极等待,而是保持着积极向上、勇往直前的精神,始终表现出饱满的生命状态。 自然界的美,体现在秩序的井然和运动的和谐中,在有序中展现自然之美。同样,人的生活在自然有序中才展示它的魅力。按自然时辰一天礼拜五次,并以此为框架安排自己的日常生活,使得平常的生活不但井然有序,而且具有基本的内容。五次洗心革面,使人精神饱满,气质鲜活。卫生是伊斯兰倡导的一大美德,先知说:“清洁是信仰的一半”,即保持卫生是实践伊斯兰信仰的一个重要部分。因此,教法要求每个成年信徒长期保持“大净”,平时多洗“大净”,而且每日五次礼拜时都要带“小净”。[ “大净”指洗全身,一旦、、来例假、流产血,大净即坏,应重新洗。“小净”指在有大净的情况下在洗手、胳膊、脸、脚等部位,一旦大小便,或走气,身体某处流血,小净即坏。] 基于卫生的要求,形成了饭前饭后洗手、出厕后洗手的传统。而且,不仅要保持个人卫生,还要保护环境的卫生。家庭爱干净、爱养花草就是一个例证。另外,在饮食中追求“佳美”,要保证食材的卫生、健康与合法,以享受佳美的生活。服饰,是体现生活之美的方式之一。服饰不仅是防寒预暖的护身物,而且是维护尊严、抵御羞耻的屏障,它是人类走向文明的象征。伊斯兰非常注重服饰的这一功能,要求严格遵守服饰的规定,即男女要把守住自己的“羞体”。[ 男人的“羞体”是膝盖以上和肚脐以下的部分,女人的“羞体”是除了脸和手之外的全身。] 对女子的服饰,要求尤为严格,因为爱羞是女人的天性,遮住身体后,对女人来说更加自在。为了弥补女人爱美的天性,伊斯兰允许女子穿戴各种美丽的服饰,让她以各种装饰打扮自己,在自由自在中挥洒自己的魅力。 道德是伊斯兰的灵魂。先知说:“我被派遣,是为了成全美德”。伊斯兰因此把道德修养作为衡量一个人信仰高度的标准,要求诚实、守信、公平、正义、仁爱、宽厚、慷慨、忍耐、淳朴、勤劳。伊斯兰教在最初很短的时间内就传遍阿拉伯半岛和周边的地区,这与先知的个人魅力和第一代的人品修养无不密切的联系。《》在赞美先知时仅提到了他的人格修养,说:“你确实具有伟大的品格”。[ 《》68:4.]先知说:“没有诚信的人,没有信仰;不守约的人,没有宗教”,说明道德修养在伊斯兰教中的分量和地位,它与个人的信仰息息相关。为了贯彻落实信仰的这一要求,自古以来就坚定不移地捍卫道德,不遗余力地践行道德,把崇尚道德变成了自己不可动摇的优良传统。凡与深交过的人,都会有一种感觉:为人豪爽仗义、诚实可靠、爱憎分明、英勇顽强。这些品格,是伊斯兰赋予他们的,是他们成为合格的所不可缺失的条件。 万物因展示各自的特性而呈现出五彩缤纷、绚丽多姿来,从而造就了大自然的美丽。因此,个体之美是美的基础和根本,因它恰到好处地展现了事物的属性、状态和本质。伊斯兰强调,真主以最优美的气质和体态创造了人类,使他们成为万物之灵,创造高尚的文明。《》说:“我确已把人造成具有最美的形态”。[ 《》95:4] 经文的意思是,人类分男人和女人,男人有男人的气质和体态,女人有女人的气质和体态,各自特有的气质和体态是最优美的。因此,伊斯兰禁止人们改造真主的造化,即男性的女性化,或女性的男性化。男人的魅力在于他的阳刚之气,女性的魅力在于她的阴柔之美。因此,在看来,男人的表面强势和女人的柔弱,不是大男子主义的张扬,而是天性的使然;男子承受生活的重担,女人坐享其成,不是歧视妇女的表现,而是各自身体素质和承受能力的要求。所以,伊斯兰禁止在气质上男女相互模仿,在服饰上男装女扮,或女装男扮。在身体外表上,男性的胡须是天然的打扮,所以,视留须是一项圣行。老年白发是岁月的痕迹,是自然的变更,伊斯兰因而禁止老人染发。凡是自然的,都是美的。伊斯兰因此要求体现自然之美。 在人类历史上,经久不衰的宗教信仰,不是某个人或某个民族的思想一时闪现的火花,而是根植于全人类天性中共同的自然禀赋。自远古以来,宗教的形态不断发生变化,但对终极实在(神、上帝、真主)的信仰始终没变。这就构成了宗教的核心,因此,宗教的基本形式贯穿了整个人类历史。探究天性的基本追求,追寻它为何蕴含着信仰的基因,这会让我们发现天性对真善美的渴望。也正是由于这一精神追求,使天性发现了造物主,产生了对造物主的崇拜——宗教。通过对伊斯兰的基本教义的分析,不难发现它完全符合天性的自然诉求。因此,伊斯兰的延绵不绝不是偶然的。 1 麦克斯・缪勒著,陈观胜,李培茱 译:《宗教学导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 3伊斯兰引导人们获取真理的途径有两条:经典和自然。一部写出来的经书(《》)和一部打开的天书(宇宙)。伊斯兰教主要依靠第一部经典,而伊斯兰哲学则主要依靠第二部经典。现根据第二部经典中人性的诉求,对“求真”的趋向加以解析。4见纳迪姆吉斯尔著,丁士仁译:《哲学、科学与信仰》,甘肃人民出版社,2012年,13-15页。 23 “大净”指洗全身,一旦、、来例假、流产血,大净即坏,应重新洗。“小净”指在有大净的情况下在洗手、胳膊、脸、脚等部位,一旦大小便,或走气,身体某处流血,小净即坏。 24男人的“羞体”是膝盖以上和肚脐以下的部分,女人的“羞体”是除了脸和手之外的全身。投稿邮箱:womenzazhi201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