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左到右:遵义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主任、正县级督学杨升平,特级教师肖培东,中国教师报总编辑刘华蓉,中国教师报课改研究周刊主编郭瑞)
9月27日,两位特级教师肖培东、贲友林的公开课如期而至,习水县和仁怀市听课的校长、老师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
下午,随着名师“微报告”的结束,中国教育报刊社“长征路上送教行”在遵义的活动也圆满结束了。
两天来,中国教育报刊社副总编辑周飞、中国教师报总编辑刘华蓉带领小编等一行,全程听报告、全程与遵义的干部、教师零距离接触,深度交流。俺们深感到了这不仅是一场重大意义的送教活动,也是一趟难忘的受教育之旅、转作风改文风之旅呢。
第一天活动的微信报道发出后,俺们的微信平台简直炸锅了。点赞的就不说了,不少教育局和学校都留言想要推荐名校长、名师参与甘肃会宁、陕西延安的送教活动呢。肖培东老师也主动表态,以后多多参加我们的活动,真是太有意义啦!
小编被大家感动坏了,无以为报,马上兑现“承诺”——给你们推!干!货!
今天,小编只说“课”的事儿。总体来说,这两节课体现了“以生为本”、“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让听课校长、老师们从特级教师身上看到了现代课堂的“势”。大势所趋,教师们更应学之,悟之,行之。
肖培东 特级教师、浙江省永嘉县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永嘉县上塘中学副校长
课堂特写
“没有桌子,语文就是我们的课桌!”随着一句鼓励的话,在习水县第七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浙江省上塘中学副校长肖培东为全县数百名师生带来了《皇帝的新装》一课。
与一些教师不一样,肖培东从来不要求在课前见学生,他认为课堂就应该是顺势为的,这节课,他了解学生的唯一窗口是听学生们阅读。整节课,肖培东以一系列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深入阅读。
他设计的问题是:这篇文章为什么是一篇童话?文章中最夸张的细节在哪里?一个皇帝在大街上一丝不挂裸奔,是谁导演的这场荒唐的闹剧?如果由你改写童话的结尾,你会怎么写?童话的结尾是教育孩子还是教育大人?
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下,课上得出的答案、总结出的结论,都是学生自主生成的产物,肖培东只不过是一个“摆渡者”。
肖式语文七“得”
· “得意”,老师先得读出文本的真实意义,发现文章究竟在讲什么,主要魅力是什么。
· “得体”,依照文体教学,捕捉文体特点,不被文体关照的教学一定会走偏。
· “得言”,以语言为核心,以语文活动为主体,以培养学生语文能力为终极目标,不可以忽略语文与其他学科的区别特征,上成其他学科的课。
· “得读”,语文课堂要给学生读书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用心读、带着问题读,读出他要读到的东西。
· “得问”,语文课堂的精髓在于老师对“主问题”的设计,多设计探究性的小问题。
· “得生”,基于学生的发展创造课堂,适当点拨,让学生在思考和阅读中,有所进步。
· “得思”,没有白听的课,老师要善于换位思考,如果是你,会如何设计,如何应变。
被众多女老师奉为“男神”的肖培东,用一节课“征服”了听课校长、老师们的心。他的课值得学习之处至少有三点:一是,绝不“简单粗暴”地依赖教参而教,一定是吃透了文本后,对教材进行个性化的二次开发,构建新的学习“管道”。二是,设计实现“学生主体”的途径,即以探究性问题为“主导”的隐性课堂逻辑,不主动向学生灌输定义和结论。三是,在巧妙的问题设计中,紧扣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从文本中走向哲学思考,理解自己、他人与社会,是一节有温度的课。
贲友林 特级教师、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教师
课堂特写
听课校长、老师们看到了不明所以的一幕:贲友林老师明明是来上公开课的,怎么收回来一叠问卷。其实,这是贲友林在课前请学生们自主完成的三年级课题《年月日》“研究学习单”。
“研究学习单”上,贲友林设计了三个问题:关于年月日,我知道了什么?关于年月日,我的问题是什么?我搜集到关于年月日的知识和故事是什么?
课堂上,贲友林把学生们的问题融入教学内容,用近三分之一的时间解答了学生的多个疑问。正如他在课前纠正学生们:“今天不是贲老师上课,是贲老师与同学们一起上课。”
在随后的“微报告”中,贲友林抛出了一连串问题,提醒在座的教师反思——在你的课堂上,学生都去哪儿了?有没有不自觉地把自己当成课堂中心?是否希望一堂课看上去如行云流水?
“可是行云流水的课就一定是好课吗?”贲友林反问道。在他的想象中,课堂上学生积极主动地倾听、思考、质疑、表达甚至争辩,充满童趣又不失主见和深刻。
友林说“课”
· 学生学习过程中,一些问题的答案,对于教师来说,就是一句话的事,但对于学生而言,却需要一段时间的思与悟。教师,倘若满怀“好心”说出来,恰恰“坏了”学生学习的事。蚕蛹破茧而出,都要经历一番痛苦,如果用剪刀剪破蚕壳使之早点出来,结果是帮了倒忙。
· 教学,应建立在学生独立思考基础之上。不过,在教学中,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了吗?思考了吗?教师总怕学生出错,总怕学生会浪费自己的时间,总想着搀扶学生,于是,学生慢慢成了温水中的青蛙,丧失了独立的意识、思考的能力。
·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精确而不理解、理解而不精确的现象都不少见。教师的教学往往在这两种现象中较多倾向于“精确而不理解”。而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看,是不是应当允许学生理解但不精确,并逐步走向理解并精确。
性格超好的贲友林,总是笑眯眯的,深受学生喜爱。他这节课的起点是从学生的已知开始的,这体现在课前使用“研究学习单”的学习。“年月日”是三年级孩子都知道的常识,基于常识的学习在于提出“不知”和“未知”。而“不知”也有几种可能,“真不知”、“假不知”,贲友林抓住来自学生的这些问题,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并结构化。整节课,师生互动,步步深入,思维始终在流动。
分享至此,知道大家意犹未尽,小编今后会邀请他们和更多名师写专业的课堂教学文章给大家看。此刻,小编在飞机上写下这篇报道,抬头俯瞰黔山赤水,回忆这两天与遵义教育人在一起的美好时光,有不舍离去之心,但所有离去都是为了更好的相聚。遵义,后会有期!
微信作者:瑞姐兆丰年
微信编辑:冬慈
【点击页面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呗↑】
【觉得文章还不错?请在最下方点赞↓】
▽近期热帖▽
头条 | 第四届课博会来了,错过这一次,就只能再等一年了……
❷头条 | 满满都是情怀!中国教育报刊社”长征路上送教行“到遵义啦
❸课改 | 教师课堂上的四种“病”,您意识到了吗?
❹推荐 | 老师最喜欢的10类家长,有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