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张鹏英,男,1982年出生,甘肃省灵台县人,大学文化,2000年开始诗歌、散文和小说创作,曾在《甘肃党校报》、《平凉日报》、《平凉论坛》等市级以上报刊杂志发表诗歌、散文、小说多篇。
母与子
文/张鹏英
母亲的眼疾复发了,几乎看不见任何东西,儿子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夏收过后,儿子对母亲说:“娘,我要出去打工,等我攒够了钱,就带你去北京的大医院,把你的眼睛治好。”母亲有点舍不得,但拦不住执拗的儿子,只好答应了。
“什么时候回来?”母亲问。
“过年的时候就回来啦!”儿子说。
腊月里,外出打工的人们一个个都回来了,唯独儿子没有回来,母亲着急了,每天拄着拐杖,颤颤巍巍地站在村口的老槐树底下,等着回家过年的儿子。
腊月二十七日傍晚,天空下起了大雪,大雪中一个黑点越来越大,母亲觉得这应该是儿子,于是老远就问:“是狗娃吗?”
“是我,娘。” 儿子也看见了母亲,飞快地向母亲站着的地方跑了过来,母亲也一步一挪地向着儿子声音传来的方向摸索。
“你的声音怎么变了?”母亲问。
儿子顿了顿,说:“得了一场重感冒,就成这样了。”
“出门在外,一定要照顾好自己,别让娘担心。”
“知道啦,娘。”
“儿子,到娘跟前来,让娘好好摸摸你。”母亲喜极而泣。她伸出干枯的手,抚摸着儿子削瘦的脸,又摸了摸儿子的耳根,穾然,母亲的手剧烈地抖了一下。
回到家,母亲早己为儿子准备好了丰盛的饭菜,都是儿子平时喜欢吃的,有西红柿炒鸡蛋,青椒炒肉和醋溜土豆丝。儿子吃得很香,嘴里发出啧啧的声音。吃完饭,儿子要替母亲洗脚,母亲显得慌乱又羞涩,说什么也不同意,儿子只好做罢。
过完年,儿子要走了,母亲把儿子送到村口,直到儿子的身影消失在远处的山坳里,她才转身往回走。回到家,母亲关上门,坐在堂屋里哭了起来,一连好几天,她滴水未进,只是哭,这样一来,她的眼疾就更重了。
第二年,腊八还没到,儿子就回来了,他和母亲一起打扫屋子,置办年货,贴上门神和红红的春联。遇到天气晴朗的日子,他就拿个小凳子,坐在堂屋门口陪母亲聊天。元宵节晚上,他带母亲去了一趟县城,那里正在举行灯谜晚会,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他紧紧拽着母亲的手,生怕丢了似得。
元宵节过后,儿子又要走了,母亲拉着儿子的手,摩挲了好久。
第三年春节回家,儿子给母亲买了衣服——大红颜色的唐装,母亲干瘦的脸上有了一丝笑容。那年的年夜饭,母亲没有包饺子,而是做了暖锅,她从秀琴嫂子家借来铜暖锅,把粉条、鸡肉块、白菜装进锅里,然后把萝卜切成片盖在上面,炉膛里的炭火燃起来了,锅里的菜发出嘶嘶的声音,屋子里不久就飘出了诱人的香味。那顿饭儿子吃得很过瘾,母亲在站在旁边看着儿子吃,失神的眼睛带着无法言喻的慈祥。吃完饭,儿子要给母亲洗脚,这次母亲没有拒绝。母亲的脚是小脚,揭开一层一层的裹脚布,看到母亲的脚从脚腰处被生生折断,脚趾头和脚后跟叠在了一起,儿子心疼得掉下了眼泪。
第四年春节回家,儿子告诉母亲他已经攒够了钱,要带她去北京治眼疾。母亲说:“我的眼睛治不好了,去哪里都没用。”儿子说:“不去试试怎么知道呢,还是应该去看看。”经不起儿子的再三劝说,母亲只好答应去看看。正如母亲预料的那样,北京之行没能治好她的眼疾,北京同仁医院的医生对儿子说:“你的母亲已经失明了。”儿子听了,竟一时愣在那里。
儿子说:“好不容易来一趟北京,我们转转再回去吧。”母亲说:“我已经看不见了,花这个钱干啥!”儿子说:“虽然你看不见了,但你还有儿子,就让儿子做你的眼睛吧!”有了儿子这双眼睛,母亲去的地方可就多了,长城、颐和园、北海公园、纪念堂、国家博物馆,母亲都一一游览了。
从北京回来后,儿子就不再出门了,他要留在家里照顾眼盲的母亲。有了儿子的陪伴,母亲的晚年过得很幸福。
那年入冬以后,母亲不住地咳嗽,吃了几副药也不见效,待到住院后,才确诊为肺癌晚期。
母亲去世的那天,把儿子叫到床头,说:“孩子,委屈你了。”
儿子听了,放声大哭了起来。儿子以为母亲不知道,其实母亲早就知道了。
原来他不是母亲的亲生儿子,母亲的亲生儿子在外出打工的头一年就出事了,孤儿出身、酷似母亲亲生儿子的他答应帮其照顾年迈的母亲。
这里是原创诗文和学生作文展示交流的地方,欢迎赐稿。邮箱:yirannhm@163.com
让文字温暖你我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