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个周四下午,在中国银监会里举行的银行业例行发布会进入到第五场。在本场发布会上,中国农业银行“三农”业务总监赵忠世、“三农”政策与业务创新部总经理冯延成、农村产业与城镇化金融部总经理李培峰、农户金融部总经理常亚峰等“三农”业务板块的负责人集体亮相,向业界披露这家国有大型银行服务“三农”的具体情况。
李培峰在接受《农村金融时报》记者提问时表示,中国农业银行是金融扶贫的国家队和主力军,在目标、产品、政策、投入、项目、工作指导等方面进行精准扶贫。
从2008年开始,农业银行就开始按照“三农”贷款增速高于全行平均水平2-3个点的标准,单独配置“三农”信贷规模,有效保障了“三农”业务的发展需要。
据农行“三农”业务总监赵忠世介绍,今年在全行信贷规模与上年持平的情况下,农行安排“三农”信贷规模高达3800亿元,较上年增长21%。
自股改上市以来,农行就将“三农”业务放到战略高度,并率先实施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从体制上保障三农业务的创新与发展。
“三农事业部改革始于2008年,2010年深化试点,2012年开始扩大推广。”农行“三农”政策与业务创新部总经理冯延成说,“到去年年底已覆盖全部县域里72%的机构、79%的人员、83%的存款和86%的贷款。”
对于三农事业部的改革方向,赵忠世用了4句话进行概括:服务“三农”机构和团队专业化,资源配置的制度化和刚性化,政策产品的差异化,达到服务“三农”的可持续。
在此基础上,农行针对“三农”重点领域的每一个层面开展了普惠式的金融服务。
为有效解决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农行实施了“金穗惠农通”工程,为广大农民办理惠农卡,在农村地区布放转账电话、POS机等电子机具,广泛设立各种金融服务点,提供转账、查询、小额取现、刷卡消费等服务。
数据显示,目前,农业银行已发放惠农卡近1.7亿张,建立服务点65万个,布放电子机具120万台,覆盖全国75%以上的行政村。
据赵忠世披露,目前,农行以“金穗惠农通”服务点为基础,依靠电商平台与县镇级批发商、农资企业形成双边合作关系,向下融入农户日常生产生活,构建B(批发商)-B(零售商)-C(农村客户)的农村金融生态圈,以此推动“金穗惠农通”工程创新升级。
针对近些年农村领域涌现出的不同类别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行亦积极主动对接。截至2015年3月末,专业大户(家庭农场)贷款余额达238亿元,农民专业合作社及社员贷款余额90亿元,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余额1734亿元,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服务覆盖率已超过80%和50%。
“服务新型主体给农行服务‘三农’提供了一个机遇。我们把支持新型主体,农户贷款和龙头企业相结合的一个转型。”农行农户金融部总经理常亚峰说。
赵忠世指出,支持新型主体发展主要是解决3个问题:贷款准入、担保难和额度。“过去我们的贷款规则中红没有新型主体这样的贷款对象,因此要解决好贷款业务发放的通道问题。在担保方面,我们已经实践探索了土地经营权抵押、种植大户田地附着物如蔬菜大棚抵押、大型农机具抵押、大马力拖拉机抵押等,未来还会探索宅基地抵押等。关于额度问题,过去我们对农民的贷款大多为单户5万元-10万元,现在有的新型主体承包的土地高达万亩,这就不是过去农户贷款可以解决的了。农行目前主要在政策创新方面解决好额度问题,现在最大的家庭农场额度可以达到1000万元。”
据赵忠世介绍,2015年,农业银行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摸查建档,重点支持30万户专业大户(家庭农场)、1万家农民合作社,以及国家级、省级产业化龙头企业,安排新增贷款计划300亿元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在金融服务的资费方面,农行对“三农”客户定向取消20项收费,下调17项收费,2014年共减免各项费用57亿元。赵忠世表示,今年一季度新发放“三农”贷款加权利率6.38%,比去年同期下降了32个基点。
在支持农村领域的过程中,作为一家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农行着重在那些政府高度关注的重点领域进行发力。
扶贫是各级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对此,农行针对国家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逐一出台金融扶贫方案,有针对性的开展金融扶贫工作。
“我们是金融扶贫的国家队和主力军,”农行农村产业与城镇化金融部总经理李培峰在回答《农村金融时报》记者提问时表示,“目前在扶贫方面的贷款余额已经超过了1万亿元。”据他介绍,农行分别在目标、产品、政策、投入、项目、工作指导等方面都实施了“精准扶贫”策略:盯住7000万贫困农户;开发适合贫困农户的产品,包括双联贷、内蒙的富民贷等;因地制宜,根据贫困农户的需要,制定差异化的信贷政策,如新疆林果业贷款,云南高原农业特色贷款,陕甘宁专门的信贷政策等;每年对贫困地区贷款达1000亿元,每年帮助100万户农户脱贫;围绕特色产业,选准脱贫致富的项目,如农业园区开发、移民搬迁等。
近年来,农行甘肃分行推出依托政府担保公司发放小额到户扶贫贷款的“双联贷”模式成效显著,累计投放197亿元,惠及甘肃58个贫困县8790个贫困村的28.5万农户。贵州分行对接该省开展的扶贫生态移民工程,投放贷款6.4亿元,惠及4.24万搬迁农民。同时,农行还在四川省巴中市开展“金融+”扶贫模式试点,在西藏开展以农户信用评价为基础的小额信用贷款业务等。
通过倾斜配置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三农”信贷规模,农行保证“三农”贷款增速高于全行,并且对接国家扶贫名单,对讲信用、会经营的贫困农户开展精准扶贫。截至2015年3月末,农业银行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贷款余额已达4633亿元。
大型水利建设项目是今年国家工作的又一大重点。为响应国家加大大型水利建设项目投资力度的要求,,加强了银政合作。
据披露,目前农行全系统已有26家分行与地方水利厅局(省级水务水投公司)完成签约工作,意向性授信额度近6950亿元。同时,农行还研究出台了水利建设贷款等一系列政策产品,积极提供金融服务。
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3月末,农业银行水利建设贷款余额达2167亿元,对国家确定的172项重点水利工程项目,已实际支持25个,授信254亿元。
专业支农需要体制保障
始自2008年的农行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已经进入第7个年头。从最初的局部试点,到如今的覆盖全部县域支行,农行在金融支农的体制建设上进行了持续深入的探索。
三农金融事业部最初的改革动机源自农村金融服务现状中存在的矛盾。由于农村客户对于金融的需求、分布的状态、自身的禀赋、整体的环境等都和城市金融业务完全不同,因此如果简单按照普通的金融作业模式,将较难完成需求和供给的对接。
同时,相较城市业务,农村业务风险大、成本高,如果不加以特殊的引导,金融资源天生的逐利性会自然选择离开农村进入城市,进一步削弱农村金融服务能力。
正是针对传统商业金融机构在支农金融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和难点,农行开始尝试用事业部制的全新方式来做三农业务。
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的核心就是从专业化的体制机制建设入手,确保有专门的机构、人员、资源专心、专业地服务好“三农”。
为此,农行在资本管理、信贷管理、会计核算、风险拨备与核销、资金平衡与运营、考核激励约束等6个方面对三农金融事业部进行单独管理,建立了一套有别于城市业务的管理政策制度体系。
这套体制,有效解决了全国性大型机构组织层级多、传导链条长所带来得一些问题,让“三农”业务在发展效率、专业性、信息的传导反馈等方面大大提高。
如今,农行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试点已经覆盖到所有县域支行,意味着整个农行支农的力量都能被全部纳入专业的事业部体制中,以更好地发挥作用。
截至今年3月末,农行20家试点行县域贷款余额2.35万亿元,较改革前增长124%,高于同期全行贷款增幅27.4个百分点,资金引导效果显著。
与此同时,20家试点行共发放惠农卡1.4亿张,设立“金穗惠农通”服务点54.6万个,布放电子机具108万台,行政村覆盖率达到78.7%,有效提高了基础金融服务的覆盖面。
三农金融事业部的改革能够对农行做好“三农”业务带来质的飞跃,根源在于这些改变在金融对接“三农”领域的诉求方面有着实质性的意义。一方面,由于“三农”领域普遍存在信息不对称、抵押难、担保难等问题,单设板块可以专注研究问题,以提供有效解决方案;另一方面,“三农”领域的诉求往往强调时效性,更短的决策链条可以根据实体经济涌现的需求,随时调整,以促成对接。
同时,单配资源、单独核算,不但可以在总量上保证资金额度的供给,还可更清晰地反映出该领域的服务现状,为进一步提升提供有效依据。
所以说,农行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最成功的探索和最大的意义在于,开创了从体制层面系统性解决大型商业金融机构在服务“三农”领域过程中存在的隔阂。以此为基础,一系列的服务、产品创新才能持续地蓬勃发展,才能真正对“三农”这样的薄弱领域形成有效合力,有针对性地提供接地气的金融服务。
本期执行主编:苏竞翔
本期责任编辑:张晓玮
本期制作:刘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