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保护让敦煌延续千年“沙水共存”景观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2-08-14 16:02:12

生态保护让敦煌延续千年“沙水共存”景观


因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一度面临成为“第二个楼兰”困境的敦煌,在国家支持下,实施了总金额超过47亿元的水资源利用和生态保护利用规 划,五年来,地下水位下降趋势得到明显遏制。不仅让“沙水共存”的景观得以延续,也为敦煌文化的再度崛起奠定了基础。


“就在天的那边很远很远,有美丽的月牙泉……”

金秋时节,来到鸣沙山下,一首《月牙泉》流淌在耳边,不少游客被“沙水共生”的奇观所惊艳。可就在十年前,这一延续千年的独特景观差点就成了历史。曾在景区工作多年的王建书至今还记得,在测量水位时那种心痛的感觉。

“月牙泉的水位下降的特别厉害,在泉边我们量了一下,一年的时间就下降了20厘米,最浅的地方不到一米。”


月牙泉萎缩的根本原因是地下水位的大幅下降。党河流域水资源管理局局长藏玉介绍,尽管有党河流过,但水量有限。加之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移民大量涌入,人口、耕地、用水量不断增加,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我们敦煌的地很好啊,浇上水就能种地啊。解放初期十三万亩地,现在都发展到四十万亩地了,水源又没增加,就这么个状况。

党河流域水资源管理局局长藏玉


地下水位下降,随之而来的是植被退化、湿地萎缩和土地沙化,就连被誉为“文化圣殿”的莫高窟都受到风沙侵蚀威胁,甚至有人断言:如果再不加以保护,敦煌有可能变成第二个楼兰。


、,2011年,总投资超过47亿元的《敦煌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规划》启动实施,首当其冲的就是“关井压田”,缩减农业用水。

敦煌市委书记詹顺舟说:“我们敦煌实施的是叫‘三禁’:禁止开荒,禁止移民,禁止打井。再还有一个叫‘三定’,叫以水定结构 ,以水定规模,以水定产业。再一方面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搞滴灌、管灌、膜下滴灌等等的这样一些节水措施,我们可以节约出五千万方水。 ”

地下水的无序开采被遏止,补给工程紧随其后。当地把党河河道与我国三大内陆河之一的疏勒河联通,把水输送到敦煌上游的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然后通过自然渗透的方式,对地下水进行补给。藏玉说,工程还没完工,效果就已经体现出来。

藏玉说:“还没打通到玉门关呢,下面工程正在搞,但是水已经到了哈拉淖尔湖(西湖)了,形成了非常大的水面。”

藏玉还表示,今年年底,投资3.5亿元的城市水源置换工程将开工建设,建成后,敦煌的主要水源将以地表水为主,大量使用地下水的历史将被终结。


“看呐,看呐,月牙泉……”

如今,作为敦煌地下水位“晴雨表”的月牙泉水位已经回升到了1.5米,面积也达到了12.3亩,多年不见的铁背鱼又出现在游客的视线里。

鸣沙山月牙泉管理处副主任黄文明说:“随着保护,地下水位的上升,月牙泉的水域面积将会不断扩大,千年的奇观也得到很大保护,同时,对敦煌文化遗产都有很大的保护和帮助作用。”


党河流域沙盘图



(央广记者 张磊    甘肃广播新闻  乔岩 李彦龙)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