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之明知丨陕东窑洞及窑洞民俗文化调查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2-07-19 12:13:46

本文作者:1401班张皓钰

一、调研目的


了解陇东地区的民居窑洞的结构及窑洞民俗文化的发展历史,将窑洞这种特殊的民居以普通的事业展现给人们,让人们进一步去关注和了解它,以传承和发扬民俗文化。


二、调研对象


甘肃省庆阳市华池县(主要以居住窑洞的人口聚集区为主)


三、调研方式


实地走访


四、调研内容


(一)庆阳的历史与窑洞的发展:


庆阳市位于甘肃省东部,习称“陇东”。它是华夏始祖轩辕氏部落发祥之地。夏商为戎、狄方国。夏后氏政衰,周先祖不竹“率部奔戎狄”,在此设邑施政,“教民稼穑”,开创了华夏农耕文化的先河,“周道之兴自此始”。历公刘至庆节十余世,为我国最早的农业区。庆阳是一方古老神奇的土地,其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传统民俗文化享誉中外,举世赞叹。其中,独具特色的传统民居——窑洞,堪称黄土建筑之奇,民居文化之宝,陇上景观一绝.窑洞的历史:窑洞是陇东、陕北一带的主要民居。庆阳人民住窑洞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4000年前的先周时期。《甘肃通志》说:庆阳府“好稼穑务本业,有先王遗风,陶复陶穴以为居,干貉为裘以御寒”,《汉书·地理志》也有:“其民有先王遗风,好稼穑,务本业,故豳诗言农桑衣食之本甚备。”。“陶复陶穴”即“窑复窑穴”,是周人根据陇东独特的环境地理条件,创造的两种不同形式的窑洞。在塬上,正面凿的窑洞为“陶穴”,在川谷台地上,沿河床两岸的半山腰、或在塬边的沟壑之地,旁穿的窑洞庭湖为“陶复”。陶复是半穴居的窑洞。这两种窑洞所反映的陇东远古以“穴居”为主要特征的住宅形式是非常明显的。其实,原始社会我们的老祖先就是住在山洞中,窑洞可以说是人工挖成的山洞,它们之间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因此,窑洞历史之悠久没有任何一种民居可以相比


(二)窑洞的种类:


庆阳窑洞的种类很多,细算可分十多种,但按大类分,有三种,即靠山窑、地坑庄、箍窑。


1.靠山窑,有的地方也称作崖庄窑或者明庄窑,多分布于庆阳市的北部、西南部和东部。靠山窑在院落布局上常见的是三面临崖,一面向沟洼空旷地的“凹”字形布局。靠山窑的庄面子(也叫崖面子)一般高至9米,长17米~23米,在窑的正庄面子开挖三孔或五孔窑洞,人称“一主二仆”或“一主四仆”。侧面根据实际情况也可挖一至三孔窑洞。整个靠山窑庄院,以轴对称为主,均衡布局,造型规整。窑洞是在庄面子向内开挖的券顶式横洞,其尺度有“窑宽一丈,窑深两丈,窑高一丈一尺,窑腿九尺”之说 。庆阳窑洞室内空间呈长方形,宽约3米~4米,深6米~9米。


2.地坑庄,又叫土坑窑或平地窑,主要修筑于没有崖面或胡同的平原地区。人们往往利用往日的涝池以及认为宅居风水较好、出入便利的地形修建这种住宅。地坑庄通常下挖6米~7米深,l2米~15米长的长方形土坑做院子。三面崖上凿有规则的窑洞,正面通常挖三孔窑洞,左右两边修凿相同数目或少于正面数目的窑洞。出入通道多修建于庄院主窑的对面,由坑院底部凿通向地平线之上的巷道。地坑院的窑洞顶部常有土筑或砖砌的低栏,起挡水和拦截人蓄作用。坑院中心挖有一个呈长颈瓶状的水窖,深5米~6米,其上部瓶颈约1米~2米,底部半球状直径约为3米~4米,用于蓄积雨水。


3.箍窑,也称窑房或砖砌窑。多建于山前平地、平塬及靠山窑的侧膀。箍窑以土坯、砖头为墙,以土坯发卷起拱作屋顶,屋顶填土形成坡项并铺青瓦,夯土或土坯外墙面抹麦草泥,讲究的人家外墙平贴砖,其外观与普通砖瓦房屋一样,但其室内却为窑洞景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庆阳乡村居民进一步在土箍窑的基础上发展了砖箍窑。


(三)窑洞的宜居性


陇东为干旱、半干旱地区,冬季严寒,夏季酷暑,最冷时气温-18℃,最热时40℃左右。在炎热的夏天,热量被黄土表层吸收,黄土深层的窑洞内凉爽,室内温度低于地表十几度。在严寒的冬季,地热温度由里往外发散热量,窑洞内的温度又高于室外,同时,由于窑洞距离地表一般有6~8米左右的距离,保持了窑洞内温度在隆冬和盛夏季节的相对稳定。在这样不利的自然条件下,居住窑洞正是利用了黄土层厚、气候干旱的地理特点,发挥了土层在夏季隔热、冬季蓄热的功能,显示出了陇东窑洞冬暖夏凉的功能,创造出了巧妙处理室内环境温度的典范。古人有诗云:远来君子到此庄,休笑土窑无夏房;虽然不是神仙洞,可爱冬暖夏天凉


(四)陇东窑洞的文化蕴义及其独特的窑洞民俗文化


陇东窑洞与周易文化,周易文化是修挖窑洞的指南针。庆阳是周文化的源头之一,《易经》里的文化理论在这里根深蒂固,由此产生了靠此手艺谋生的阴阳先生,在修庄、凿窑洞等关于动土的活动中,请阴阳先生根据阴阳八卦测定位置十分重要,而一些人家更是在遭遇灾难和生病之后,往往将原因归结在住宅位置选择是否正确上,认定开庄凿窑的位置选择与一家人的生活幸福安康、家业兴旺有着重要关系。世代承袭,这样的传统流传至今,我们不可否认这种崇拜与信仰有着迷信的色彩,但对世代生活在这片黄土地上的人而言,神秘的周易文化已成为他们生活意识和观念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陇东窑洞与“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庄子·齐物论》讲:“天地与我同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陇东农民头顶天,脚踏黄土地,世代与泥呼吸,他们在黄土中生,在黄土地中长,在黄土地上生产耕作,在黄土窑洞中吃住生活,死后埋葬在黄土地中,世世代代,生生死死,祖祖辈辈,他们早与这片黄土地、这片天、这里的窑洞融合为一体。他们将希望寄于风调雨顺后土地的慷慨回报,他们最幸福的生活是居住在窑洞里,丰衣足食,安居乐业。


陇东窑洞和独特的窑洞民俗文化,由于人们长期在窑洞内居住,所以生活习惯和民俗与窑洞紧密相连。农家婚娶时,在窑洞的窗户上剪贴窗花,在院子里请来乐鼓手,唱秦腔、唱陇东道情等,新娘要被背进窑洞。陇东皮影戏实在窑洞里产生和发展的,也是在窑洞的煤油灯下演唱的,因此,在电灯代替了煤油灯之后,皮影也逐渐消失。著名的庆阳剪纸和陇东香包都是妇女们在窑洞里完成的。可见,在窑洞里产生并形成了特殊的陇东窑洞民俗文化。因为陇东的民间艺术和艺术形式都离不开黄土地,更离不开这些民间艺术的“沃土”——窑洞,它们散发着窑洞的“黄土的气息”


五、调研结果


通过此次调研,对陇东窑洞及窑洞民俗文化有了详细的了解,对我们对保护传统民居,传承民俗文化,提供了资料支持,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了陇东窑洞及窑洞民俗文化的魅力所在。




文字丨节选自张皓钰寒假实践报告

编辑丨张素雅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